撰文/史思同
編輯/孫月
這個跨界有點大--造汽車的比亞迪,要賣保險了!
近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正式核准“比亞迪保險經紀有限公司”的申報登記,預示着比亞迪正式進軍保險業。據《財經天下》週刊瞭解,目前該公司還並沒有進行工商註冊,也尚未獲得銀保監會批准。
新能源汽車龍頭比亞迪,2020年營收高達1566億元,而目前做到行業頭部的保險經紀公司,被稱為“亞洲保險中介第一股”的泛華金控,2020年全年的營收也不過33億元。
“大老闆”為何看上了“小生意”?比亞迪此舉,到底是什麼邏輯?
比亞迪的保險野心
3月2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佈了一批企業名稱申報登記公告,其中“比亞迪保險經紀有限公司”獲得核准。隨後,比亞迪進軍保險業的消息受到廣泛關注。
而在此之前,比亞迪已在招聘平台上發佈了保險相關職位的招聘信息,招聘的職位包括保險經紀公司副總、運營總監、合規總監、合規經理、財務主管、產品經理、保險理賠專員等。
事實上,這並不是比亞迪第一次涉足保險領域。
早在2018年,比亞迪官方就曾提出,將推出UBI保險服務(usage-based-insurance,基於用户行為的保險),實現保費的個性化定價。
隨後,比亞迪又嘗試代理保險業務,不過,當時並未成立專業的保險經紀公司。2021年11月,其全資子公司貴陽比亞迪盛世新景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成立,註冊資本2000萬元。該公司的經營範圍除了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運營,以及二手車經紀、二手車鑑定評估之外,還包含了保險經紀業務和保險代理業務等。
不難發現,佈局保險業務早已在比亞迪的經營規劃之中,而此次“比亞迪保險經紀有限公司”這步棋,或正是其正式進軍保險的關鍵一步。
“車企賣保險是個大方向”,業內人士表示,一方面,新能源汽車主要採用直銷模式,通過直營店或線上銷售,車企與用户聯繫緊密,有着天然的C端優勢;另一方面,佈局保險業務也有利於車企培養新的業務模式和增長空間,拓展汽車理賠維修、汽車金融等車後市場業務,實現產業鏈閉環。
除此之外,據業內人士介紹,車企設立保險經紀公司,可以基於其用户的特點,與保險公司一同參與到產品的設計中,從而打造更符合自己用户的保險產品,來實現在保險領域的業務擴展,同時也有利於車企留住更多用户,形成良性循環。
相較於傳統保險公司,新能源車企擁有着豐富的用户駕駛數據,為車險產品差異化定價、風控提供了技術基礎,更容易實現精準定價,並且發揮成本優勢、提供更低保費的產品。同時,有利於通過分析用户的駕駛習慣、駕駛時間、實際駕駛行為等數據,實現對不同用户的保費個性化定價。
產業鏈再添一環
作為國產汽車企業的龍頭之一,比亞迪佈局領域廣泛,並且早已打通了新能源汽車產業上下游產業鏈,保險也正在成為其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
公開資料顯示,比亞迪成立於1995年,業務橫跨汽車、軌道交通、新能源和電子等產業領域,2002年登陸港股市場,2011年比亞迪在深交所成功上市。目前,比亞迪已經打造了“電池-手機-汽車-光伏-雲軌”一體化生態產業鏈,各板塊業務之間相互協同發展。
從比亞迪生態產業鏈的發展過程來看,其產業是不斷向上下游延展的。比亞迪的起家靠的是電池產業,並且從源頭上佈局鋰資源,在國內多地建立了鋰電池工廠。1998年,比亞迪憑藉半人工-半自動的生產模式,迅速佔領全球40%的鎳鎘電池市場,2003年就已經成為了全球第二大電池供應商。
2002年開始,基於原有客户優勢,比亞迪業務從手機電池拓展到代工手機,進入手機領域,5年後,主要負責手機代工業務的比亞迪電子在港股分拆上市。
另一邊,比亞迪在2003年收購了秦川汽車,正式進軍汽車行業。早在剛進入汽車行業的時候,比亞迪便憑藉電池技術的優勢,啓動了電動汽車的研發工作,隨後在2008年做出了最早的新能源混動車型F3DM。
(圖/比亞迪官網)
2007年,比亞迪再度拓展產業鏈,籌劃進入光伏產業,將汽車車身板技術應用於光伏,目前已經覆蓋到巴西、南非等 100多個國家;2008年,比亞迪收購寧波中微半導體,開始滲入半導體業務,十多年技術沉澱,比亞迪實現了集芯片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生產一體的垂直運作模式(IDM);2016年,比亞迪又開始發展雲軌,除了國內以外,在菲律賓、巴西、摩洛哥等地均有拓展。
經過多領域的長線佈局以及數十年的發展,比亞迪各板塊相互協同,現已成長為汽車領域的自主龍頭、國內第二大動力電池供應商。
藉助國家在新能源方面各類政策的補貼扶持,超前佈局新能源汽車的比亞迪也在這些年吃盡了紅利。據瞭解,比亞迪已經連續9年拿下中國新能源汽車年度銷量冠軍,2021年其新能源車銷量高達60.38萬輛,同比增長218.30%。
隨着產業鏈的不斷延展,比亞迪股價也已經從上市初期的每股二十多元漲到巔峯時期的三百多元,截至3月11日收盤,比亞迪股價為229.85元,總市值6691億元。
如今,比亞迪又將設立保險經紀公司,正式進軍保險業,為其產業鏈再添一環。有業內人士指出,除了新能源車險市場潛力巨大外,佈局保險業也將更有利於比亞迪拓展汽車保養維修以及汽車金融等後市場業務,培養新的業務模式和增長空間,進一步實現生態閉環;另一方面,沒有保險行業經驗和資源的車企進場,無疑將付出更多的人力、財力及時間來躋身車險賽道。
新能源車險,“藍海”還是“紅海”
近年來,在各種政策支持下,各大車企紛紛投身新能源賽道,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及銷量呈躍進式增長。根據中汽協數據,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36.7萬輛,2021年全年累計銷量達352.1萬輛,同比增長高達157.57%;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即新能源汽車銷量在汽車總銷量中的佔比)不斷提升,2021年已經達到13.4%。
伴隨着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不斷擴大,新能源車險的規模也隨之擴大。2013年-2020年,新能源汽車承保數量由14萬輛增持續至492萬輛,年複合增長率達56%;新能源車險保費規模也由 11.6億元增到了246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46.5%。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潛力巨大,據《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推測,2025年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將為20%,2030年達到40%,2035年超過 50%。浙商證券更是在報告中指出,新能源滲透率有望超預期,新能源車險市場需求巨大。
而新能源汽車爆發式增長,也暴露了傳統車險條款相對滯後的問題。2021年12月,中保協發佈了《新能源汽車商業保險專屬條款(試行)》(下稱《專屬條款》)以及《新能源汽車駕乘人員意外傷害保險示範條款(試行)》,要求所有新能源車輛不再沿用傳統商車險條款,均須投保新能源專屬車險。
《專屬條款》的出台,意味着新能源車險正式進入規範發展快車道,也無疑帶來了一片新能源車險的新藍海。而新能源車險巨大的市場潛力不僅吸引着保險公司,對於新能源車企的誘惑力也同樣不言而喻。
新老車企為何都盯上了保險
其實,盯上車險市場的,不僅是新能源車企,傳統車企巨頭更是很早之前就已將手伸進了保險行業。
據瞭解,2011年6月,廣汽集團成立了眾誠汽車保險公司,註冊資本22億元,經營車險、健康險及意外險等相關保險業務;2015年4月,上汽集團也斥資2億元成立了上海汽車集團保險銷售公司,代理保險業務。
而多家財險公司背後的股東,也不乏車企的身影。例如,擁有一汽背景的鑫安保險、中國重汽參與發起設立的泰山財險、廣西汽車集團持股的北部灣財險等。2020年末,吉利控股也拿下合眾財險33.33%的股權,成為其第二大股東。
(圖/視覺中國)
新能源車企也並非剛剛開始佈局保險,早在2018年7月,小鵬汽車就斥資5000萬元成立了廣州小鵬汽車保險代理公司,以此來開展汽車保險代理業務;隨着《專屬條款》出台,2022年1月19日,蔚來也迅速成立了保險經紀公司;如今比亞迪緊隨其後,也開始設立比亞迪保險經紀有限公司。
從國際上來看,特斯拉更是先行一步。2016年,特斯拉就曾在澳大利亞和中國香港地區啓動InsureMyTesla計劃,以保險經紀的模式,通過與保險公司合作進入保險領域;2019年4月,特斯拉收購美國馬克爾公司,獲得了保險經紀牌照,主要業務為承銷和銷售專業保險產品。甚至特斯拉CEO馬斯克曾表示,未來保險將成為特斯拉的主要產品,保險業務價值將佔整車業務價值的30%至40%。
2020年8月,特斯拉又在上海註冊了特斯拉保險經紀有限公司,正式佈局國內車險業務。
此外,去年10月份,新能源巨頭寧德時代也與中國人保財險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向行業釋放了佈局新能源車險業務的信號。
前有廣汽、上汽、吉利等傳統車企,後有特斯拉、蔚來等新能源車企,紛紛佈局保險市場。車險業務的廣闊市場,對於擁有天然用户優勢的車企來説,無疑有着致命的誘惑。
但實際上,車企入局保險領域也面臨着不小的挑戰。有險企人士指出,首先,無論是設立保險公司還是保險經紀公司都需要獲得相關牌照,門檻較高;其次,車企並不具備保險行業的經驗,在產品、渠道、人才等各方面都較為欠缺;同時,車險市場馬太效應明顯,新能源車企入局,若不能在定價、服務等方面形成差異化優勢,很難在車險市場分一杯羹。
比亞迪此時入局,想要在車險市場分一杯羹,其面臨的壓力不會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