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步伐不斷加快,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大幅提升。”10月17日,黨的二十大新聞中心召開第一場記者招待會。國家能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任京東在會上表示,近十年我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6%的經濟增長,單位GDP能耗累計降低26.4%。有專家表示,我國有意識地主動控制能源消費的增速,同時,隨着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發生改變,能源消費強度開始下降,而技術創新、產業轉型則保證了在低碳轉型同時,經濟的穩定增長。
單位GDP能耗十年累計降低26.4%
2021年,我國單位GDP能耗比2012年累計降低26.4%,年均下降3.3%,相當於節約和少用能源約14億噸標準煤。
分品種來看,十年來,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費增速平緩,煤炭消費年均增長0.3%,石油消費年均增長3.9%;天然氣、水電、核電、新能源發電等清潔能源消費快速增長,天然氣消費年均增長10.5%,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消費年均增長9.3%。
從佔比情況來看,2021年,煤炭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由2012年的68.5%降低到56.0%,下降12.5個百分點;石油佔比由17.0%上升到18.5%,提高1.5個百分點;天然氣、水電、核電、新能源發電等清潔能源佔比大幅提高,天然氣佔比由4.8%上升到8.9%,提高4.1個百分點;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佔比由9.7%上升到16.6%,提高6.9個百分點。
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珅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這體現了我國改變“一煤獨大”能源格局已經見成效,天然氣和新能源逐漸成為主力的路徑逐漸出現。加大綠色低碳和新能源的使用力度就要多領域、深層次地進行能效提升和降低單位用能排放,要加快清潔能源的使用、大力發展低碳新能源產業。
“能源消費轉型過渡需要有安全、可靠的基礎性能源供應作保障,要做到化石能源燃燒、燃煤火力發電和新能源出力的優化組合,在能源供給暢通的前提下,新舊能源做到雙輪驅動、差速平衡下的協調、互補式發展。”祁海珅説。
主動轉身下調能源消費增速
能源消費按人平均的佔有量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標誌。人均能耗越多,國民生產總值就越大,社會也就越富裕。隨着經濟的增長,工業化階段初期和中期能源消費一般呈緩慢上升趨勢。
不過,當經濟發展進入後工業化階段後,經濟增長方式發生重大改變,能源消費強度開始下降。
“在工業化階段的初期,產業結構比較粗糙,隨着經濟的不斷髮展,尤其是第三產業發展,在發達國家,能源消費非常低,因為產品增加值非常高,這是經濟發展的規律。”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
“碳達峯、碳中和事關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主動要做。”任京東説。
林伯強認為,中國有意識地主動控制能源消費的增速,會加快我國GDP增長和能耗脱鈎的速度,未來GDP的增長不再需要能源資源的支撐,反映了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
祁海珅表示,隨着經濟發展,社會生產生活用能要逐步電氣化、電力能源生產也要清潔化,這是全社會低碳轉型和能效提升的重中之重和必選路徑,這也意味着很多領域的產業鏈、供應鏈也需要重新構建,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工藝和高能耗設備,工業生產資源需要深度優化配置,儘快改變高耗能、高污染的老路徑。
減碳並不是簡單的能源減量
10月9日,國家能源局印發《能源碳達峯碳中和標準化提升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明確了大力推進非化石能源標準化、加強新型電力系統標準體系建設、加快完善新型儲能技術標準、加快完善氫能技術標準、進一步提升能效相關標準、健全完善能源產業鏈碳減排標準六項重點任務。
計劃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起較為完善、可有力支撐和引領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能源標準體系,能源標準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標準組織體系進一步完善,能源標準與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良好互動,有效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節能降碳、技術創新、產業鏈碳減排。
到2030年,建立起結構優化、先進合理的能源標準體系,能源標準與技術創新和產業轉型緊密協同發展,能源標準化有力支撐和保障能源領域碳達峯、碳中和。
“我們需要深度調整產業結構,一是要把工業高碳行業轉向低碳;二是要遏制高消耗、高排放的項目發展;三是要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國務院國有大型企業監事會原主席趙華林説。
“技術創新、產業轉型等保證了在低碳轉型同時,經濟的穩定增長。”林伯強認為,首先需要保證能源的充足供應,降低能源的成本,滿足經濟增長的需求。
能源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調整,需要相關方的長期探索來平衡。趙華林也認為,減碳並不意味着簡單的能源減量。而是立足國情,先立後破,先加強可再生能源建設,再進一步限制煤炭的生產。
“我們探索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的道路,這條路我們是越走越寬闊,我們越走信心越堅定。”任京東説。
北京商報記者 方彬楠 袁澤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