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和國金證券合併沒多久,國聯證券再度開啓“買買買”模式。
9月30日晚間,國聯證券發佈公告稱,董事會審議通過《關於收購中海基金25%股權的議案》,若成功收購,國聯證券將累計持股58.409%,並實現控股中海基金。
值得注意的是,在國聯證券和國金證券合併之後,國聯證券將可能取代國金證券,成為國金基金第一大股東。而如果此時其再取得中海基金控股權,國聯證券則可直接持股兩家公募基金公司。
據半年報,國聯證券上半年營業收入為8.22億元,而中海基金上半年的營業收入為7392.18萬元,兩者相差懸殊。
國聯證券為何積極爭取控股中海基金?業內人士分析,或與公募牌照有關。
斥資1.15億元
意在取得控制權
9月30日晚間,國聯證券在A股發佈公告稱,公司第四屆董事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三項議案,其中一項議案事關收購中海基金25%股權。
公告截圖
國聯證券表示,公司以獲取中海基金控股股東地位為目的,收購法國洛希爾銀行持有的中海基金25%股權,收購價格為1.15億元(以資產評估報告(蘇中資評報字(2020)第7053號)的評估價值為依據),授權公司經營管理層辦理與收購股權相關事宜。
與此同時,國聯證券在港股發佈的公告裏指出,公司已經在9月30日與法國洛希爾銀行訂立股權轉讓協議,據此,公司已同意收購,而法國洛希爾銀行已同意出售中海基金的25%股權。
值得注意的是,國聯證券在公告裏毫不諱言,此次收購意在取得中海基金控股權。公開資料顯示,中海基金成立於2004年,當時名為國聯基金,國聯證券是其第一大股東。不過,成立僅僅兩年之後,國聯基金便發生了股權轉讓、註冊資本變更和公司更名。2006年,中海油旗下的中海信託入股,成為第一大股東,公司也更名為“中海基金”。
天眼查app顯示,中海基金目前有三大股東,分別為中海信託、國聯證券和法國洛希爾銀行,三者分別持股41.591%、33.41%及25%。而收購完成之後,國聯證券持有中海基金股權比例將升至58.41%,從而取代中海信託,成為中海基金控股股東,而後者也將成為國聯證券控股子公司。
或為公募牌照控股中海基金
國聯證券為何如此積極的希望控股中海基金呢?
根據半年報,中海基金2020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7392.18萬元,淨利潤1276.53萬元。而國聯證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8.22億元;歸屬於本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21億元。截至2020年6月30日,中海基金總資產為3.69億元,歸屬於母公司的淨資產3.14億元。而國聯證券總資產為369.32億元,歸屬於本公司股東的權益為83.89億元。
可見,中海基金在業績上對國聯證券的貢獻並不大。
但從牌照角度看,控股中海基金能為國聯證券帶來一張公募牌照。
中海基金的主營業務是基金募集、基金銷售、資產管理。據財聯社報道,有券商從業人士表示,國內很多業務都是持牌機構才能做。公募牌照就很值錢,可以公開發行基金。比起券商的佣金收入、通道收入來説,基金公司的管理費用非常可觀,是很不錯的生意。公募牌照放開之後,大多數券商都想拿到公募資格,但是也會有難度。
券商加速佈局公募牌照
2020年3月,中國證監會核准了天風證券作為恆泰證券大股東的資格,成為恆泰證券單一第一大股東。這一消息顯然振奮了不少券商公司,為券商獲取公募牌照打開的思路。
而事實上,除了券商控股基金子公司,券商或券商資管子公司也在積極申請公募牌照。截至2020年9月30日,四家資管機構正在申請公募牌照,除了五礦證券外,國泰君安資管、華金證券均在今年8月提交公募基金業務資格的相關材料。
今年8月,證監會修訂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辦法》,並更名為《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新規擬適當放寬“一參一控”限制,允許同一主體同時控制一家基金公司和一家公募持牌機構。這對券商資管是一大利好,按照修訂後的公募牌照制度,部分大型券商可以“一參一控一持牌”,實現集團化運營的大布局。
早在2018年11月30日,證監會發布《證券公司大集合資產管理業務適用<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操作指引》(下稱“操作指引”)。其中,存量大集合資產管理業務應當在 2020 年 12 月 31 日 前對標公募基金進行管理。隨着資管新規的延期,《證券公司大集合資產管理業務適用操作指引》也將同步延長至2021年底。
操作指引中指出,券商或資管子公司取得公募牌照或控股基金公司的,要將大集合變更為相應公募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公募基金。而未取得公募資格的券商,要將大集合產品管理人更換為其控股、參股的基金管理公司,並變更註冊為公募基金。
換言之,如果券商或券商資管子公司沒有公募牌照,券商也沒有控股基金公司,那就要將大集合產品“拱手相送”參股的基金公司。
這對於券商獲取公募牌照有一定的緊迫性。
截至目前,持有公募牌照的證券公司僅13家,包括6家券商及7家券商資管子公司,分別為東證資管、中銀國際證券、高華證券、東興證券、國都證券、華融證券、山西證券、渤海匯金資管、財通資管、華泰資管、長江資管、浙商資管、中泰資管。
編輯 陳成
綜合:中國基金報、財聯社、界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