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計劃對部分商品徵收碳關税,中國這些行業或受影響,未來可能會導致進出口貿易上的“麻煩”

碳關税越來越近,全國碳市場也蓄勢待發,對高碳排放行業來説,既是挑戰,也有機遇。

  兜兜轉轉,

歐盟計劃對部分商品徵收碳關税,中國這些行業或受影響,未來可能會導致進出口貿易上的“麻煩”

歐盟終於在建立“碳關税”制度方面迎來新進展。

  3月10日,歐盟議會以144票支持,70票反對和181票棄權通過了提出建立“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的決議。這意味着從2023年起將對歐盟進口的部分商品徵收碳關税。

  此前,有歐盟議員提議應在2023年前開始推行這一機制。歐盟委員會主席烏蘇拉·馮·德萊恩則將關於CBAM的立法提案稱作“2021年的關鍵舉措之一”。

  2019年12月11日,歐盟提出了歐洲綠色協議,其中包括一份聲明:“如果全球的氣候應對行動持續存在差異,歐盟委員會將為部分產業提出碳邊界調整機制,以減少碳泄漏風險。”

  碳泄漏,即高排放的生產企業為了規避所在國家或地區的減排壓力,將高碳排放高污染的生產活動遷移至發達程度更低、碳排放政策相對寬鬆的國家或地區。

  碳泄露不僅會影響全球氣候變化應對進程,還會對氣候政策更嚴格的國家和地區產生影響,對其就業和投資構成威脅。

  無獨有偶,帶着氣候治理雄心上台的美國拜登政府也屢屢在公開場合和文件中表現出對“邊境調節税”的濃厚興趣,要對應對氣候變化不力的國家的商品加徵進口關税。

  通過碳邊界調整機制向相關產品加徵“碳關税”,從而向高碳排放高污染的生產消費活動施加經濟壓力的做法,已經開始得到越來越多的國際認同。與此同時,各國也對於由此可能產生的貿易問題保持警惕。

  用經濟手段推動減排進程

  為應對氣候變化問題,國際社會從一開始的各類環保倡議,逐步走向了更加強硬的經濟措施。

  “通過經濟手段脱碳”這一邏輯中的關鍵一環就是,讓足夠多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在轉向低碳、零碳或負碳的活動方面看到經濟優勢。目前各國採取的經濟手段各不相同,從直接地收取碳税或配給排放許可證,到間接地通過指定哪些活動是允許進行排放的,提高碳排放的經濟成本。

  但如果進口國沒有針對進口商品的減排要求,經濟脱碳這一戰略將會失去優勢。儘管各國都在積極地為自己境內的高碳排放產品或生產活動進行碳定價,但是全球範圍內的碳減排進度並不同步。成本的升高勢必會造成“碳泄露”,從而使採取嚴格減排措施的國際或地區已經為碳排放 “付出真金白銀”的本土產品和廠家失去價格優勢。CBAM的作用,就是讓這樣的經濟戰略保持作用。

  此外,CBAM作為一項經濟措施,還會為歐盟帶來可觀的收入。

  歐盟委員會的“經濟復甦計劃”曾測算過,而根據不同的範圍和具體條款的設定,碳邊境調整機制每年大約可以為帶來50億至140億歐元的額外收入。這意味着,“碳關税”未來可以將其作為歐盟的一項資金來源。

  不過,中歐環境治理項目歐方執行主任龍迪(Dimitri De Boer)表示,儘管通過碳邊界調整機制能夠防止碳泄漏並獲得更多資金支持綠色產業,歐盟依舊需要面對貿易公平方面的質疑。如果因為在碳排放上的過度管理導致形成貿易壁壘,對於歐洲來説得不償失。“目前看來這項機制涉及的範圍不會很廣,基本上就是鋼鐵、水泥、鋁等幾項典型的高排放進口產品。”

  涉及哪些行業

  歐盟對碳邊界調整機制的積極態度引發了貿易保護主義的質疑。

  去年8月,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公開表示,對歐盟積極推進的碳邊界調整機制感到擔憂,將其稱為“潛在的貿易保護主義”。據俄羅斯科學院估算,作為嚴重依賴碳氫化合物貿易、碳氫化合物和原材料的主要出口國,碳邊界調整機制一旦成型,俄羅斯由此遭受的損失將達數十億歐元,能源和化工行業將損失尤為慘重。

  對此,歐盟在3月10日決議的內容中,強調了要“設計一個與世貿組織(WTO)兼容的CBAM”。

  龍迪認為,是否能夠符合WTO規則中關税附錄的規定,取決於歐盟對於碳邊界調整機制如何設計。“一旦確定推行碳邊界調整機制,歐盟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定價,目前看來應該會按照歐洲碳市場現有的價格來定。目前這個價格在30歐元/噸左右。”

  而對於CBAM的範圍,有歐盟議會議員表示,為了防止內部市場和產業鏈可能出現的問題,到2023年,CBAM應涵蓋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中涵蓋的所有產品和商品進口,包括中間產品或最終產品。在進行影響評估後,CBAM應涵蓋電力部門和能源密集型工業部門,如水泥、鋼鐵、鋁、煉油廠、造紙、玻璃、化學品和化肥廠,這些部門繼續獲得大量免費碳排放配額。

  對此,龍迪表示:“這項機制涉及的行業範圍太廣是不太合理的,它的規定也不用太細。歐盟會給予特定行業一定的免費排放配額,但這些配額應該會逐年降低。”

  對中國有何影響

  歐盟議會稱將在今年第二季度制定併發布碳邊界調整機制的具體細則。多名業內人士表示,這一機制將會涉及的鋼鐵、電解鋁、水泥等行業,這些行業多有中歐之間的大宗進出口交易。

  中信證券(24.050, -0.10, -0.41%)的研究報告稱,2021年全國碳市場的平均碳價預期為49元/噸,2030 年增長至93元/噸。而今年以來,歐盟的碳價一度高達34歐元/噸左右,約合人民幣260餘元/噸。

  龍迪認為,由於中歐碳價格、免費配額、計算方式的不同,未來可能會導致進出口貿易上的“麻煩”。作為最可能受到第一波衝擊的行業,鋼鐵、水泥、電解鋁、電力等行業應當儘快地查明自己生產活動各個環節上的碳排放量,披露更詳細的碳信息,為之後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碳市場進行抵扣和計算時提供更好的數據支撐。

  “以電解鋁為例,它作為一個耗電量較高的行業,應當儘快明確產業鏈上的耗電情況,越詳細透明的數據越方便在進出口環節就碳價、配額以及計算方式進行換算。同時,應儘快使用碳排放更低的清潔電力。”龍迪表示,這也將為中國的生產企業在全球市場中帶來低碳優勢,也許會是一次擴大貿易規模的契機。

  磐之石環境與能源研究中心聯合創始人、聯合主任林佳喬認為,這一機制很可能不會如期實施。因為,2023年只是在歐盟推進立法進展十分順利的情況下,CBAM能夠進入實施階段的最早時間。但實際上歐盟本身立法進程冗長,過程中還會存在很大的變數,所以目前並不需要因此過於擔憂。

  林佳喬認為,CBAM是歐盟為了保護自己的產業才被提上日程。但像中國這樣如果已經建立起了區域碳市場,就起碼能將其看成是一個反制的措施。“中國如果已經有碳定價了,產品已經增加了碳成本,為什麼我還要再付一次碳關税?”林佳喬説道。

  有領域內相關專家表示:“首先我國碳的成本已經開始在逐步地反映到更多的工業品裏面,同時我國也在研究碳税。所以,中國目前在這方面也有自己的底牌。”

  今年6月全國碳市場將啓動,“十四五”期間逐步將發電、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造紙和國內民用航空八大行業納入進來,通過碳税或是碳排放標準,形成整個治理成本的提升。

  龍迪認為,未來各國之間如何在碳邊界問題上達成有效共識,還需要在價格、配額甚至碳排放量的計算方式上就相關細節進行協商。全國碳市場會為中國的相關行業和產品提供可靠的碳成本依據,商品進口國採取碳邊界調整機制,也會從側面促進出口國採取更加透明的碳排放管理制度。此外,這一機制對於出口國也有一定的好處,能夠預防由於生產活動向其他國家或地區遷移導致的就業問題。

  “未來也許中國也會建立起自己的CBAM,但就目前的情況看來,歐盟的CBAM不會來得太快。希望中國能在建立碳市場的問題上保持自己的節奏,逐步提高碳價,也希望未來各方之間不要因為碳邊界問題產生博弈,儘量達成在應對氣候危機問題上的有效共識。”龍迪説道。

21世紀經濟報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99 字。

轉載請註明: 歐盟計劃對部分商品徵收碳關税,中國這些行業或受影響,未來可能會導致進出口貿易上的“麻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