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經濟體面臨“日本化”風險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近日警告稱,新冠疫情後,那些與日本經濟相關的“殭屍”特點在發達經濟體將變得非常普遍,表現為增長緩慢、低通脹和高債務,即便疫苗問世疫情結束,未來幾十年發達經濟體的“殭屍化”恐將持續。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歐美國家量化寬鬆(QE)政策盛行,央行資產負債表持續擴大。2014年“歐債危機”以後,歐洲經濟體就已陷入低增長期,社會逐漸失去活力。2016年,歐元區率先進入負利率時代。2008年至2019年底,歐元區通脹率平均只有1.26%,平均經濟增長率自2009年至今只有0.85%,可以説,歐洲經濟“日本化”傾向蟄伏已久,而新冠疫情的不期而至令這一問題雪上加霜。

不單單是歐洲,美國在疫情期間也史無前例地“大放水”,3萬億美元刺激政策過後,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已飆升到7萬億美元。新冠疫情前日本的債務已攀升到了GDP的2.4倍,疫情期間所實施的量化寬鬆政策預計將這一比例推升到3倍。政府債台高築的現象在新興市場國家中也普遍存在,而且這些國家還存在着美元指數日後走高所帶來的債務危機風險。目前的數據顯示,到年底全球債務總額將達到277萬億美元,而全球GDP只有約87萬億美元,債務是GDP的3倍。

然而各國貨幣政策刺激通脹的效果並不明顯。因為疫情,歐美國家不斷在社交限制、封城政策與復工復產之間反覆,導致生產中斷,交通受阻,餐飲娛樂體育等產業需求停頓,社會失業率上升,家庭單位收入減少,最終致使社會需求不足,消費下降,全社會陷入對未來的悲觀預期中,這些都加劇了對西方經濟體陷入“日本化”的擔憂。

或許明年發達經濟體因為基數的原因會出現較為明顯的反彈,但是這並不代表後年或者未來幾年這一反彈趨勢仍然能持續。因為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全球經濟走出泥淖缺乏動力。

包括髮達經濟體在內全球經濟的結構性問題仍然難以得到有效調整,主要表現在發達經濟體目前的經濟刺激政策仍以貨幣刺激為主,沒有帶來科學技術創新驅動下的經濟增長。在經濟陷入低增長同時,貨幣卻並沒有進入實體經濟,而是在資產市場尋找目標,不斷炒高價格。比如美歐股市在實體經濟都還沒有恢復的情況下,卻在持續創造新高。貨幣政策對經濟刺激的效果越來越差。

結構性問題疊加社會老齡化以及新冠疫情衝擊,這些都會助推發達經濟體進一步向“日本化”滑落。社會對未來失去信心,缺乏消費動力,工作崗位流失。為了保護自己的產業,不同經濟體之間的衝突不斷出現和加劇。美國保護主義甚囂塵上。歐美之間圍繞數字税進行撕扯。這些現象的背後都是全球經濟尤其是歐美經濟陷入“日本化”後,各國基於自我保護的對外競爭。

而要改變各國不斷邁向“日本化”的局面,需要等待工業革命發生新的鉅變,然而很難期待新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過渡在今明兩年出現。在這一個煎熬的過程中,各國之間的競爭在不斷加劇,國際關係持續緊張體現出一個殘酷的現實:即新的工業革命還沒有到來,但是全球已經失衡了。

疫情期間各國大量發行債券,使全球經濟“日本化”風險遽升。雖然刺激有其必要性,但各國應該慎用此類政策,盡最大可能避免“日本化”現象的到來。(作者陳鳳英是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75 字。

轉載請註明: 發達經濟體面臨“日本化”風險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