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税潤家國又五載

由 鈄翠娥 發佈於 財經

過去5年,税制改革成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風向標。

  全面推廣營改增,降低製造業、交通運輸、建築等行業及農產品等貨物增值税税率,實施個人所得税改革,以及國地税合併……“十三五”期間,一場場“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税制改革深入經濟社會“肌體”,也催生了税收徵管模式、徵管方式的重大變革。在這背後,透露的是一個大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轉變歷程。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高培勇説,“十三五”時期的税制改革有別於以往任何一輪税制改革。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框架內推進税制改革,是為了更好地匹配國家治理變革。顯然,過去5年的税制改革起到了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添柴加薪”的作用。

  拉開“中國税制分水嶺”

  一場宏大的税制改革是從增值税拉開帷幕的。

  2016年5月1日,我國在全國範圍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温州商人陳生當日零點在北京民族飯店開具了中國餐飲住宿業首張增值税專用發票。這一天,徵收了66年的營業税告別中國税收舞台。

  這場被稱為“中國税制分水嶺”的重大改革,涉及近1600萬户企業納税人、1000萬自然人納税人,當年便直接減税超過5000億元。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當年評價,中國全面實施擴大增值税徵收範圍的政策,完成了20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税制改革。

  我國“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建立税種科學、結構優化、法律健全、規範公平、徵管高效的税收制度,而營改增無疑是其中的重點。

  營改增旨在解決營業税計税方式所導致的重複徵税問題,改革的要求是既要保證所有行業税負只減不增,又要保證税制相對規範統一。國家税務總局局長王軍曾表示,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面臨着改革涉及面廣、時間緊迫、任務繁重三大難題。這對政策設計、徵收管理、納税服務等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新在全面,難在深化。在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院長鬍怡建看來,增值税改革是一項涉及面廣泛的系統性工程,複雜程度高,涉及納税人眾多,業態複雜,行業差異巨大,“牽一髮而動全身”。

  然而,中國卻在短時間內順利實現了超過千萬户納税人的税制轉換,實現了四大試點行業税負“只減不增”的目標。近60萬字的營改增輔導材料,4000多萬份培訓資料,2130萬户次專題培訓……在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的改革中,税務部門把税制變革與徵管改革、服務優化、技術升級等相互聚合起來,並運用績效管理、税收共治等手段,確保改革的平穩實施。

  奧地利維也納經濟大學全球税收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傑弗裏·歐文斯指出,中國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推出這項改革,應歸功於中國政府的戰略決策能力,以及中國財税系統高效的執行力。

  中國全面推行營改增以來,98%左右的試點納税人實現税負下降或持平,越來越多的納税人享受到改革帶來的減税紅利。數據顯示,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一年來,營改增實現減税6800億元左右,成為2017年之前最大規模的減税措施。

  除直接減税效應之外,營改增也是中國優化税制邁出的關鍵一步。傑弗裏·歐文斯評價,中國增值税改革不僅適應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要求,還通過徹底打通增值税抵扣鏈條,減輕企業負擔,建成在世界範圍內具有先導意義的現代增值税制度。

  隨後,增值税改革不斷深化:增值税税率“四檔並三檔”,降低增值税税率、統一小規模納税人標準、完善留抵税額退税制度等,在實現以製造業為主的大規模減税的同時,一個更加公正、簡明、高效的增值税制度逐漸成型。

  與國家治理現代化同頻共振

  大幕拉開後,一次次重大税制改革紛至沓來。税務系統的一位幹部説,沒想到5年時間會發生這麼多改變,全國税務系統走出了一條改制和賦能並重的新路子,突破了一些關係税收事業長遠發展的關口。

  比如,實施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税改革,税制改革從根植經濟治理深入到嵌入社會治理當中。

  2018年10月1日,個人所得税第一步改革實施,減除費用標準提高至5000元/月,並適用新税率表;3個月後,個人所得税第二步改革實施,增加住房、教育、醫療、贍養老人等6項專項附加扣除,實現税制模式的根本性轉變,標誌着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税制全面實施;2020年,個税改革後首次綜合所得年度彙算也如期完成。

  國家税務總局税收科學研究所所長譚珩認為,實行綜合計税,能夠較好地體現個人收入的合理負擔,增強納税人的認同感。而增強納税人蔘與社會治理的動力,對於促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而在為個人和企業減負的同時,税務部門的一系列改革舉措都和深層次激發經濟增長新動力,助推結構優化、產業升級、綠色發展相關。

  一個顯著的例子是“綠色税制”的誕生。2018年1月1日,環境保護税法施行,成為我國第一部專門體現“綠色税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單行税法。今年9月1日正式施行的資源税法,讓中國綠色税制“再進一步”。至此,車船税、環保税、煙葉税、耕地佔用税、資源税五大資源環境類税種全部完成立法,從税收立法層面,有力推動了生態文明建設。

  譚珩表示,通過税收立法對資源利用行為進行引導,有助於推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在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領域發揮作用,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重慶能投渝新能源有限公司財務總監梁毅説,資源税法中新增因安全生產需要抽採的煤層氣免税,光這一條新政就讓公司資源税一年少繳近200萬元。

  税制改革巧在改制,重在賦能。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税務學院黨委書記、中國税務學會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樊勇説,回望過去5年,税制改革與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緊密“咬合”,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精準匹配,改革的結果是良税效應使市場經濟活力競相迸發。

  細微之處最是考驗。每一輪的税制改革都涉及大規模的數據轉換、流程重構、宣傳輔導,而税務部門精耕數年的税收徵管信息化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國家税務總局青島市税務局黨委書記、局長伍舫對此感觸很深,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十三五”的開局之年,金税三期工程全面上線,逐步實現了全國徵管平台、應用軟件、業務標準等方面的統一。此後,電子税務局等“互聯網+税務”創新層出不窮,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為税收徵管服務提檔升級,“這大大提高了我們工作的便利性。”

  以個税改革為例,面對徵税首次直接面向自然人所帶來的“數據複雜”“輔導量大”等難題,税務部門與各部門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實現網上提交核查,加快徵管信息化、一體化、現代化步伐。

  “很多我們以前不敢想象、不能做到的東西現在都做到了。”國家税務總局大數據和風險管理局負責人認為,“十三五”期間税收治理能力的顯著提升為深化税制改革帶來強有力的支撐。

  大國發展,税收相伴。從開局之年的全面播種、次第開花,到關鍵之年的全面發力、縱深推進,再到深化之年的知難而進、迎難而上,全面深化改革正勢不可擋地改變着各行各業。在這過程中,税收想真正發揮其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唯有將改革進行到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均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