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上海,記者王小芊)訊,隨着基金業績的披露,茅台、五糧液等消費白馬股進入ESG基金的持倉前排,再度引發了爭議。連最近大火的ESG概念也出現主題基金風格漂移了嗎?從觀念引進到落地生根,ESG投資的本土發展之路任重而道遠。
掂量下各ESG基金的“ESG含量”
Wind數據顯示,目前市面上共有十多隻ESG主題基金,絕大部分還都是“新生兒”——易方達ESG責任投資成立於2019年9月,大摩ESG量化先行成立於2020年7月,匯添富ESG可持續成長則成立於今年6月。
商道融綠ESG評價體系最新公佈的評級截至2021年6月30日,涵蓋了800只個股。數量上,A類和C類較少,B類佔絕大多數,B+及以上的個股合計195只,處於前25%分位。
隨着基金業績的披露和ESG最新評級的出爐,我們可以探一探這些ESG基金持倉股的ESG含量究竟幾何。
易方達ESG責任投資(007548.OF)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該基金前十大重倉股佔淨值比超78%,前十大中有7只A股,僅有2只的商道評級達到B+。易方達ESG責任投資是較為典型的重倉白酒股的ESG基金。就區間漲跌表現來看,重倉貴州茅台、五糧液等ESG評級較低的白酒股並沒有給這隻基金帶來更好的業績。
方正富邦ESG主題投資A(010070.OF)的前十大重倉股佔比也高達67.7%,其中4只個股的商道評級達到B+及以上,ESG含量一般。雖然不可免俗地將貴州茅台放到了第二重倉的位置,方正富邦ESG主題投資A的持倉賽道分佈還是較為均衡的。就業績表現來看,區間漲幅超過20%的個股有4只,其中3只的評級達到B+及以上。這或許可以證明,基金的ESG目標和業績目標並不是矛盾的。
大摩ESG量化先行(009246.OF)的前十隻重倉股佔比為28.57%,有商道評級的9只個股中,5只個股的評級達到了B+及以上,其中4只個股的評級為A-。考慮到在商道融綠評級中拿到A-及以上的個股只有26只,大摩這隻基金的ESG含量可以説是相當之高了。這些高評級個股的出色表現也給予了這隻基金豐厚的業績回報,該基金近期的業績排名一直保持在同類產品的前10%。
ESG基金的風格漂移了嗎
如何理解部分ESG基金的持倉出現了類似“風格漂移”的現象?
一位基金業從業人員告訴記者,現階段,部分ESG產品為了追求Alpha,會在產品的設計上做一些權重的調整,提高G(Governance)的比重,篩選出在公司治理方面有突出表現的公司,而這些公司往往有着不錯的歷史業績。通過調整ESG三大維度的權重來實現產品業績的優化,或許是我們體感ESG基金持倉“漂移”的重要原因。
參與過多個ESG評級項目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博士後熊婉芳告訴記者,ESG評級體系的打分規則差異非常大,國內具有代表性的商道融綠、潤靈環球、中證、社投盟以及華證等,標準化之後的相關性在0.5左右。國際上也有相關評級機構對中國A股進行評級,典型的包括MSCI、富時羅素(FTSE Russell)、標普全球(S&P Global)、路孚特(Refinitiv)和晨星(Morningstar)等,對國際評級機構的ESG評級結果進行標準化之後的相關性來看基本上也只有0.3左右。
“上市公司的ESG評級涉及的指標非常多,不同評級體系的側重點包括指標選取和權重也很不同,”她告訴記者,“比如MSCI會更注重S(Social),注重社會責任,但是並不一定完全適用於中國企業。對於基金公司而言,採取ESG策略主要是出於風險控制、聲譽以及政策等方面的考慮。”
在她看來,國內基金公司ESG評級系統更側重G(Governance),一方面是出於投資回報率的考量,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國內E(Environment)的公開指標不夠齊全,評級相對困難,而G(Governance)則是最容易跟蹤和量化的。
她認為,在國內對所有對公眾開放的ESG評級系統中,商道融綠和潤靈環球作為第三方專業評級機構的ESG評價體系的評級設計理念和指標選取等方面較為合理。
對於國內ESG評級的發展趨勢,她表示,香港IPO上市必須公佈ESG信息,國內目前還沒有強制性要求,但監管有意推動ESG信息披露在本土落地。
“海外目前同時存在多個ESG評級體系,比較重要的幾個,諸如MSCI、路孚特(Refinitiv)等都是相對獨立的第三方評級機構。”她認為,而第三方評級機構的優點是社會責任權重更高,但缺點是大都以半年度或者年度為披露頻率,可能不符合很多投資策略的需要。比如,出現重大負面事件時,第三方評級機構無法在第一時間提供評級的調整,所以投資機構在借鑑第三方評級結果的同時,建立自己內部的一套ESG評級系統還是很有必要的。
現階段很多基金公司都在搭建自己的ESG評級系統,打分標準參差,也沒有對外披露的強制性規定。在她看來,將來,隨着相關監管工作的推進,ESG信息披露或許會成為常態,ESG基金的選股標準也將更加透明。
碳中和願景下,魚與熊掌能否兼得?
除了評級標準的爭議,ESG基金的風格漂移也引出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社會責任和業績回報是否可以兼得。在今年7月舉辦的中國社會責任投資高峯論壇(IFCII)上,多位專家就這一話題的深度討論或許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啓發。
部分參會嘉賓表示,在很多投資者的觀念裏,追求社會責任的目標還是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投資的財務回報,這是ESG基金髮展面臨的主要困境。
匯添富基金董事長李文認為,投資者教育在ESG基金的推廣上起到關鍵性作用。海外ESG倉位的持有者主要是養老基金和國家主權基金,普通投資者還是更看重短期的財務回報。
也有嘉賓表示,投資者和上市公司對ESG概念不那麼積極,一定程度上和ESG評級體系自身的侷限性有關,這種侷限性需要超脱於ESG的框架來理解。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俞建拖認為,ESG不是一個完美的工具,一些理論的內在邏輯衝突並沒有完全解決,譬如E(Environment)的維度和社會發展維度之間的矛盾該如何平衡等等,這是ESG作為評價工具的侷限性。
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也有類似的看法,他認為,從氣候環境的角度確實應當給上市公司這方面的壓力,但現實地講,很多企業可能沒有財務實力來做ESG的轉型。如果強行給企業施壓,企業破產倒閉所帶來的失業等社會問題,在S(Social)這個維度上造成的負面影響也不是市場想看到的。所以在實操過程中,也要考慮如何為企業提供足夠的融資服務。
另一些嘉賓則表示,結合海外的歷史經驗和目前的情況來看,隨着正向反饋的建立,ESG基金的社會責任目標和收益回報目標是有望同時達成的。
華寶基金黨委書記黃孔威認為,就他的觀察來看,公司責任投資、綠色投資產品的業績正在逐步提升,財務和責任的目標是可以相融的。
MSCI大中華區營運決策委員會主席吳佳青認為,按照MSCI的歷史經驗,評級機制對市場的倒逼效果是超出預期的,海外投資者減持的舉動給了上市公司極大的動力去做主動披露。
評級體系發展至今,海外投資者將低碳列為投資的必要條件已經不僅僅是出於社會責任,更有收益回報方面的考量。在吳佳青看來,MSCI多年來的工作結果,論證了ESG目標是可以給投資帶來Alpha的。“歷史數據表明,評級更高的公司,收益也確實更為可觀,ESG產品也可以兼顧社會情懷和經濟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