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乳企三國殺,蒙牛如何破局?

由 淡圖強 發佈於 財經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互聯網的那些事兒

蒙牛欲加速,又恐閃了腰。

今年3月底,蒙牛發佈2021年年報,2021年營收881.41億元,同比增長15.9%,與2019年相比增長11.53%。歸母淨利潤50.25億元,同比增長42.6%,與2019年相比增長22.43%。

4月27日,蒙牛的“友商”——伊利也發佈了2021年年報,伊利股份2021年的總營收接近1106億元,同比增長14.15%,伊利也成為亞洲第一家破千億的乳製品企業。同時,實現歸母淨利潤87.05億元,同比增長22.98%。

雖然從年報呈現的數據來看,蒙牛經營情況呈現出向好的趨勢。但從整體的經營規模來看,在發展後勁上明顯不足,與伊利還有較大的差距。

除了外部競爭局勢嚴峻外,蒙牛內部業務也在發生變動。

5月6日,中國蒙牛乳業有限公司與雅士利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發佈聯合公告,宣佈三起與解除蒙牛-達能現有關係擬定交易有關的特別交易,分別為低温業務合營公司收購案、多美滋中國出售案,以及雅士利25%股權收購案。

蒙牛針對業務的調整其實也與當前業務收益投資率有所下降,以及尋求在投資和經營上更多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不無關係。

蒙牛究竟遇到了什麼樣的困境?業務的調整能否為蒙牛爭取更好的發展機遇?進入發展穩定期的蒙牛,距離破局還有多遠?

且看本文分解。

01 有一無二,乳業“二哥”難做

農耕文明時的中國,原本是不喝牛奶的。

雖然我國自古是養牛大國,但喝牛奶的時間卻不長。

1949年建國之初,全國奶類年產量為21.7萬噸,平均每人每年僅為0.4公斤,喝牛奶還是富裕家庭的專屬。直到2000年,教育部等七部委正式啓動了“中國學生飲用奶計劃”,第一批90後的年輕人開始在童年接觸到盒裝奶。

快速增長的牛奶需求,催生出了第一代奶業巨頭。

1999年7月,41歲的牛根生離開伊利,正式創辦蒙牛乳業,初始註冊資金1398萬元。

僅僅用了三年時間,蒙牛的銷售額便從1999年的4365萬元飆升至2002年的21億元,在全國乳製品企業中的排名,也從第1116位攀升至第4位。

根據天眼查顯示, 2004年,蒙牛登陸港交所,成為中國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乳製品企業;到2006年,蒙牛的總資產達到76億,年銷售額162.48億元。2007年,蒙牛在業績上超過伊利,成為“中國乳業第一”。

但是好景不長,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包括蒙牛在內的20多家廠家69批次產品中檢測出三聚氰胺,該事件的發生對中國乳製品行業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2008年中國乳製品行業增速大幅下滑,銷售額僅為1431.02億元,增速為9%。

而“三聚氰胺”事件的發生也成為蒙牛發展的轉折點。

在這之前,蒙牛的淨利潤一直高於伊利,伊利的淨利潤在2011年後趕超蒙牛,同時,伊利的營業收入也在2011年後遠遠高於蒙牛。

蒙牛和伊利之間的差距拉大,在市場份額、營收、利潤率等各方面均有所差距,到2020年,蒙牛與位居乳業榜首的伊利市值相差近千億,馬太效應凸顯。

前有伊利圍追堵截,後有認養一頭牛、卡士、一隻酸奶牛等新生代的乳業品牌層出不窮,光明、三元、君樂寶、完達山等處於二三梯隊的乳業品牌也在伺機而動,尋找機會。

眾多乳企瓜分市場份額,從增量到存量,市場競爭永遠存在叢林法則。

中小乳企憑藉多元化的消費形態,以及差異化的消費渠道贏得消費者青睞。大型乳企依靠業務收購、技術提升、擴展海外市場等途徑謀求市場地位。

對於蒙牛來説,前後夾擊的市場局面,極為不利!

02 錯失機遇,蒙牛遺憾的那些年

2009年,中糧正式入主蒙牛,花費61億元拿下蒙牛20%的股份,成為蒙牛第一大股東。

2011年,牛根生辭去董事會主席一職,該職位由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接替。中糧也在此時全面接管蒙牛的實際運營工作。

然而,拐點也就是從中糧接管蒙牛之後發生的。

中糧旗下擁有眾多子品牌,橫跨糧油糖棉、食品飲料、酒店地產多個領域,一方面確實為蒙牛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也帶來了更多的資金注入。

但是從內部管理來看,多次頻繁進行的管理層人員更換,對蒙牛內部是一種很嚴重的內耗,曾在蒙牛工作多年老員工的“出走”也讓熟悉蒙牛發展的管理層人員越來越少。

從外部來看,有了中糧資金的支持,蒙牛雖然有更大的底氣在液態奶、奶粉、冰激淋等業務上拓展版圖,但實際經營情況卻不盡如人意。

天眼查的數據顯示,2014年收購的雅士利國際、2016年收購的多美滋中國、2017年收購的現代牧業以及2019年收購的聖牧高科和貝拉米都經歷過較長的虧損期。

2020年收購的妙可藍多,曾因財務造假問題,“負面纏身“。蒙牛還與達能“徹底分手”,其實也與達能並未給蒙牛帶來實際的業務增長不無關係。

蒙牛對於廣告營銷的熱衷在乳企企業中也是前所未有的。

2005年,中國選秀歷史的里程碑節目《超級女聲》就是蒙牛第一次冠名綜藝選秀。不僅帶紅了李宇春、周筆暢、張靚穎等草根藝人,更是讓贊助商蒙牛賺翻了。

而這次的機會的關鍵人物就是職業經理人孫雋,他做過柯達的高管,又經歷兩次創業,失敗後在2004年加入蒙牛。當時乳業市場競爭激烈,蒙牛為它的新產品“酸酸乳”做推廣,公司給他的目標是,銷售額從7個億做到25個億。

孫雋以1400萬元拿下《超級女聲》獨家贊助權,他還跟超女首屆季軍張含韻簽約。

在這個“酸酸甜甜就是你”紅遍大江南北的時代,酸酸乳的銷售額從2004年的7億元激增到2005年的25億元,打響了蒙牛娛樂營銷的第一槍,成為營銷史上的經典案例。

嚐到選秀綜藝甜頭的蒙牛,在贊助綜藝這件事上越走越遠。

據不完全統計,從2015年開始,蒙牛贊助了包括《青春有你》《創造營》等在內的至少15檔綜藝節目。

除了贊助綜藝節目來營銷外,蒙牛還請了很多當紅明星當品牌代言人,從2010年至今,章子怡、孫儷、李冰冰、李易峯、吳亦凡以及足球明星梅西等都曾是蒙牛的品牌代言人。

蒙牛在營銷上越來越敢花錢。

據其2021財報顯示,去年上半年蒙牛的銷售費用為128.88億元,其中涉及公司產品和品牌宣傳的費用高達52.65億元,同比增長15%,佔據了當期蒙牛總營收的11%之多。

雖然投入巨大,但蒙牛在營銷上也並不順利,2020年的“羅志祥事件”,以及2021年贊助選秀節目被曝出的“倒牛奶事件”都讓蒙牛的品牌信譽受到衝擊。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乳業市場的遇冷對蒙牛來説也挑戰重重。

據Euromonitor數據顯示,我國乳製品市場從2018年開始出現了明顯的增速放緩現象。2019年,市場規模為6330億元左右,2020年同比僅增長0.87%。

疊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導致國內外生鮮乳供應不暢,原材料價格飆漲,市場需求波動變化等元素更是為蒙牛的經營增添困難。

03 蒙牛奮力一搏,仍是如履薄冰

5月6日夜間,蒙牛和雅士利聯合公告,集中披露了三項重要交易:

達能擬以最高不超過16億元人民幣向蒙牛出售手頭持有的低温業務合營公司20%的股權;達能以14.23億港元向蒙牛出售手頭持有的雅士利25%的股權,以及蒙牛發起雅士利私有化的提案;達能以8.7億元人民幣的代價從雅士利手中購買多美滋中國全部股份。

長達8年的聯姻長跑,達能和蒙牛最終還是走到了盡頭。

達能與蒙牛的“分手”,從一開始戰略合作時就已註定,此一時彼一時,分手或將進一步推動國內食品行業的洗牌,並加速國內外企業間競爭升級。

但達能和蒙牛的低温業務交易很值得玩味。

公告顯示,蒙牛和達能的低温業務合營公司分別於2020年和2021年税後虧損3.14億元和1.77億元,而且截止2021年末,該公司未經審核的資產淨值為人民幣20.20億元。

那隻佔20%股權的達能又如何能以最高不超過16億元的價格出售給蒙牛?這是否意味着蒙牛將加大對低温奶市場的發力佈局?

目前,我國乳製品行業已經進入消化庫存的階段,同時,由於國際乳製品價格持續下跌,造成乳製品行業整體發展不景氣,利潤大幅減少,盈利能力也有所下滑。

如何擴大企業的品牌影響力並且提升乳製品的消費需求,也成為乳製品企業未來發展的關鍵。

2017年,蒙牛總裁盧敏放提出,蒙牛要在2020年實現“雙千億”目標——銷售額破千億、市值破千億。如今,蒙牛已經實現了市值破千億的目標,但距營收目標還有一定距離。

“蒙牛不是在高速中成長,就是在高速中毀滅。如果達不到環繞速度,那麼只能掉下來;只有超越環繞速度,企業才能永續發展。”這是牛根生在創立之初對蒙牛的期望。

蒙牛和當前市場上的眾多乳製品企業一樣,需要通過產品銷量的提升來顯著提高企業業績和經營水平。

在消費市場趨於理性的背景下,“賠本賺吆喝”的模式已走不通。

要解決雷聲大雨點小的問題,蒙牛還需要從自身略顯混亂的內部管理和業務本身的出發。

至於蒙牛經過努力能達到何種效果,是否能一舉扭轉目前的頹勢,縮小甚至趕超與伊利之前的差距,還有待市場的進一步檢驗。

除了內部競爭之外,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國內乳製品市場繼續增長,但在產品側的競爭其實並不明顯。

基於牛奶原材料的研發已經從品類拓展至牧場、生產工藝,新品研發通道進一步縮小。如今的主流破局辦法則是產品和營銷相配合,走跨界品牌傳播,用以維持品牌市場份額。

大而不強是包括蒙牛在內的所有國產乳業的現狀,增長困境,轉型焦慮,風波不斷,從一個攻擂者變成守擂者的蒙牛,未來變數依舊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