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經常會用到數據分析,數據分析從收集數據到整理,最後到分析結果,提取有用信息和形成結論而對數據加以詳細研究和概括總結的過程,這一過程也是質量管理體系的支持過程;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什麼是有高度的數據分析,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很多同學總抱怨:每天工作都在跑數,做出來的東西,總被嫌棄“沒高度”。
啥叫“有高度”的數據分析?都是統計計算,咋就“有高度”了?今天系統講解下。話不多説,直接上案例。
問題場景:某傳統企業的電商部門,市場部領導找到數據分析師,拿了商品當前庫存數據與周銷售數據報表,請幫忙分析。業務方表示:沒有明確分析要求,做一個探索性分析。
問:這個分析該如何做?
一、負分滾粗的分析環比增長83%,建議搞低。
點評:懶得點評了,大家自行吐槽。
二、一般的分析- A產品周銷量100,庫存還有400,還能用4周;
- A產品補貨週期為3周,可繼續觀察;
- B產品周銷量100,庫存還有200,還能用2周;
- B產品補貨週期為2周,建議本週開始着手補貨。
點評:知道進、銷、存的數據得連起來看,知道考慮補貨週期,這起碼及格了。
三、有點高度的分析- A產品有季節規律,目前在週期末尾,預計庫存夠消耗3周,不建議補貨;
- B產品已到產品生命週期後半段,每週銷量遞減,應加速出貨;
- C產品為非季節性標品,周銷量100,庫存200,還能用2周,本週可補貨。
點評:做數據分析工作和上學做作業的最大區別,就是“實際工作中沒有標準考題,只有待解決的問題”;因此並不是説業務部門甩一個數據,就只能看這一個數據的!
並且,產品生命週期、自然週期、是否穩定銷售,是不需要業務部門叨叨,數據分析師可以自己通過數據來發現的;因此想發現問題,沒必要等着業務來教,完全可以自己主動出擊——從業務常識和數據表現兩個角度,發現數據背後的規律。
季節性商品:比如冬季保暖防寒、夏季降温解暑的產品,應季銷量才好,並且如果今年冬天沒這麼冷/夏天沒這麼熱,銷量會打折,表現在數據上如下圖所示:
生命週期性商品:比如電子產品、每季新款服裝,上市後賣得價格最貴、銷量最好,越往後越不值錢,等季節一換,新款一出,只能降價清倉。
表現在數據上如下圖所示:
穩定銷售型商品:比如米、面、油、蛋,紙巾、洗髮水、沐浴露,日常生活都需要,可能每週跟着整體銷量(比如門店客流、網站流量)有波動,但大體上不會大起大落。
表現在數據上如下圖所示:
這些可以在平時日常數據中就發現規律,積累經驗,不用等業務方叨叨才動手(很有可能,業務方自己清楚這些差異,所以自己動手算了數,也不會再問)。
四、這裏有2個小細節要處理細節一:如果不是經常補貨的產品,而是新款產品,如何預測未來走勢?最簡單的做法是根據產品品牌、價格段,對產品定級別,根據過去同級別、同價格段的產品表現做參考(如下圖)。
細節二:如果週期性銷售產品,受到外部影響,比如下雨了,沒生意,如何評估走勢?最簡單的做法是看影響因素的持續時間,根據過往影響,直接在未來持續時間內做調整(如下圖)。
當然還可以用更復雜的預測方法。有趣的是,這種預測會改變業務方的行為,因此不見得需要特別準地預測,比如二分類預測:2周內能銷完/不能銷完,就已經能促使業務方決定清不清貨了。
這就又涉及到一個關鍵問題:精確度多少能接受。企業裏數據分析工作和做作業的第二大區別,就是:“真實工作需要和各部門溝通,不是完了卷子等正確答案的”。
特別是在本案例的場景裏:業務部門自己都稀裏糊塗,沒有明確目的!此時更不必強行追求計算結果的準確度,而是有了初步結論以後,就能開會溝通一輪,提示風險,瞭解內情。
除非遇到庫存成本特別高且保質期很短的,比如生鮮中進口水果、海鮮,醫療用品中的冷櫃存放的疫苗一類的特殊產品。
一般的產品都有一定週轉空間,因此控庫存的最終目標不是100%壓點清倉,而是把庫存控制在安全範圍內即可。所以與其自己糾結要死,不如看看目前市場部的庫存壓力是否能承受。
那麼,是否有更有高度的分析呢?
五、更有高度的分析問一個簡單的問題:市場部身為運轉中樞,為啥銷量、庫存這麼核心的數據還要跑來問呀!市場部的人跑上門問,這個動作本身就是大問題。
敏感度高的數據分析師,在跑數之前就應該感覺到不對勁了。事出反常必有妖,事前溝通很重要!
具體情況可能有很多,但有個核心問題要首先解決:業務方到底是真不懂,還是假不懂!
不要笑!不要以為核心數據業務方就真的瞭如指掌;很有可能之前業務發展順風順水,所以大家都習慣拍腦袋了;也有可能之前吃了行業紅利,真的是母豬飛上天。
總之,如果是真不懂的話,就需要:
- 建立數據監控體系;
- 診斷現有問題;
- 提供建議先處理眼前問題;
- 培訓相關人員,建立長效監督機制。
這樣把商品運營的工作從原始狀態,推進到數字化管理的狀態。
如果是假不懂,還要看是缺人手還是缺幫手!
如果是缺人手,需要人幫忙清理數據,這時候牢記:
上產品!
上產品!
上產品!
數據產品才是解決處理數據人手不足的最優方案,不是再招聘幾個Excel boy填坑。Excel boy/Sql boy 的存在,本身就是數據工作的負擔;既浪費成本,又不能體現績效。業務能力強就上數據集市讓他們拖拉拽;業務能力弱就固定看板,然後教他們看。
如果是缺幫手,就得看幫着幹什麼:
- 某幾款產品運作得不好,想提前清掉庫存;
- 某幾款新品想上,想把之前的幾款當標杆,作為支撐依據;
- 某幾款產品想大量補貨,但是怕老闆不批,想多一個人發聲;
- ……
這些目的可不是業務方不表態,數據分析師能直接猜到的。所以業務方想讓數據分析師幫忙發聲,就老老實實表明來意,大家一起合計合計。
確實有業務方,喜歡陰陽怪氣,有想法不説,非讓數據分析師猜,猜不中就説:“好像分析得沒高度,不符合業務期望呀”,這種做法就是在為事後甩鍋做準備,不搭理也罷。
六、小結一下在企業內談分析高度,和在學校做科研談高度完全不一樣。科研領域才講高精尖,用的方法越複雜、越前瞻、越先進越好。
企業的目的是掙錢,掙錢講究效率,講究配合,講究實用;因此,有高度的順序是:
- 結合業務情況 ≥ 單純計算數字
- 發現業務問題 ≥ 單純鋪陳結果
- 達到業務目標 ≥ 單純就數論數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有基礎業務理解,需要和業務緊密溝通,需要看具體目標量體裁衣,這才是提升分析高度的最有效手段。
#專欄作家#接地氣的陳老師,微信公眾號:接地氣學堂,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諮詢顧問,在互聯網,金融,快消,零售,耐用,美容等15個行業有豐富數據相關經驗。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