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鋼:中國經濟不是“K型”發展,是整體向上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11日訊 4月10日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召開,主題為“2021年全球經濟與政策展望”。在論壇上,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原主席肖鋼發表了題為“全球經濟分化趨勢的原因與應對”的演講。

  肖鋼表示,去年以來,全球經濟分化的趨勢進一步凸顯,所謂 “K型”復甦已經成為大家關注的一個話題。當前,隨着各國刺激措施的出台,加上疫情整體的形勢好轉,各國的經濟環比來看都是在持續的修復,但是全球經濟分化仍然嚴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區域分化

  美國和歐洲兩大經濟體的經濟鴻溝在擴大。2020年美國GDP下降了3.5%,而歐元區則下降了6.8%。今年根據經合組織最新的預測,美國預計可能會反彈6.5%,而歐元區可能只增長3.9%,所以兩個經濟體的差距在擴大。

  從一些欠發達國家和低收入國家的情況來看,他們的經濟仍然比較困難,特別是非洲、拉美國家發展的軌跡還是在下行。就一個國家內部而言,經濟恢復也存在一些分化的現象。

  二、產業分化

  有些產業因為疫情反而蓬勃發展,有些則關門倒閉。據國際清算銀行BIS最近對疫情期間全球債券和銀行貸款的分析發現,大量的大企業大量的發債,而小企業的融資大幅度減少。也就是説,在疫情以來從全球範圍來看,新增的貸款和新增的債券發行資金大部分都給到了大企業,小企業則仍然很困難。

  從美國的情況來看,美國的科技行業、金融業已經基本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但是旅遊業、娛樂業、飲食業等服務業還沒有恢復。有人説是難以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當然,美國製造業的比重在下降,產業空心化的問題也還是仍然嚴重。

  三、階層分化

  貧富懸殊持續在擴大。根據世界不平等數據庫的數據,2019年美國成年人收入最高的10%人羣的税前收入佔美國國民全部税前總收入的比例高達50%。去年以來,各國都開閘防水,推高了金融資產的價格,使富人的財富大增,而窮人受疫情的影響、就業崗位減少,收入也大大減少,所以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的鴻溝越來越大。

  四、金融市場分化

  首先是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分化。有的人説,現在是不好的實體經濟和美好的虛擬經濟並存。實體經濟總體講仍處在恢復過程當中,有些國家可能還在萎縮,但是股市在大漲。就股市本身而言,也出現了分化。比如説美股的五大龍頭股漲得很快,其他的股並沒有漲多少。美國的樓市也是一樣,豪宅銷售大幅上升,但是低價的住宅價格仍在下跌,所以從金融資產來講也是分化的。

  總體而言,“經濟分化”是一箇中性詞,反映了經濟客觀的現象,並不是一個貶義詞,所以對經濟分化也需要做一個客觀、理性的分析。

  過去經濟學理論一般都認為,經濟的衰退和復甦的週期,在經濟各個部門當中具有廣泛的相關性。也就是説,經濟衰退時各個部門都衰退,經濟復甦時各個部門也都在恢復。而這次卻有所不同,出現了分化的趨勢。

  所謂“K型”世界,本質上是一個強者的世界,之所以產生這種現象,我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比較複雜。有些因素是正常的,有些是不合理的。有些是短期因素造成的,有些則是長期的。我分析一下,大概有這麼幾條:

  1、各國應對疫情的模式和效果不同,導致了經濟分化。各個國家應對公共衞生危機的實力和能力差別是很大的,每個國家的治理水平也有很大的差異,這些都決定了對疫情防控的效果,近而造成了對經濟恢復的風險是不完全相同的。

  2、宏觀刺激政策造成的分化。主要是財政政策加貨幣政策雙重的刺激。雖然這些刺激的措施對於緩解經濟停擺帶來的巨大沖擊具有積極作用,但是在這些刺激政策的措施下,畢竟大企業先受益,而且也催生了資產價格的上漲,更多是惠及了富人。而且,經濟分化和刺激政策是相互作用。分化的結果促使刺激政策進一步加碼,而刺激措施進一步加碼又進一步加劇了分化,兩者是相互在促進、相互作用。這種情形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3、數字經濟逆勢增長、產業結構逐年演變、企業競爭優勝劣汰、行業集中度提高以及人口老齡化等趨勢。這些因素,我認為並不是疫情期間發生的,而是多年積累的。當然,正好遇到疫情外生性的衝擊,使得經濟分化更加明顯。

  4、貧富懸殊過大,對經濟發展產生了嚴重的不利影響,我認為這也是經濟分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如何應對經濟分化趨勢?應該分不同的情況分類施策,對於符合經濟規律的,要更多的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不宜市場干預加以調整,需要更多的採取有針對性的、結構性的政策工具來予以應對。

  各國經濟分化的程度不同,產生的原因也不盡一致。各個因素影響的程度也有差別,因此需要進行深入的分析,找到問題的癥結,從本國實際出發對症下藥。這裏有一個核心的問題,就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只要是搞市場經濟,就都要把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結合起來。當然,這裏的關鍵和難點,就是區分哪些因素是市場機制產生的作用,政府無需干預;哪些因素是市場失靈,需要政府的政策干預。

  中國經濟並不屬於“K型”的發展,而是整體向上增長的趨勢。2020年以來,我國防控疫情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經濟率先復甦,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大型經濟體。進入到2021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穩中有進,整體連續穩定恢復態勢。今年一季度,我國經濟迎來了開門紅,投資、出口、消費全面回暖,工業增加值的增速、服務業的生產指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貨物進出口增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等指標都已經較大幅度地超過了疫情前2019年的同期水平。特別是消費這一個慢變量也正在加速修復,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上升到比較高的景氣水平。剔除去年的基數效應,經濟增長的動能也在進一步增強,發展趨勢向好。

  同時也應當看到,我國經濟恢復仍然存在不平衡的情況。從供需兩端看,供給恢復好於需求,供需的缺口持續擴大。從投資端來看,房地產投資增速大大高於製造業和基建投資的增速。從企業看,大企業景氣程度遠遠要好於中小微企業。線上經濟快速增長,線下經濟復甦乏力。從產業鏈來看,上游走強下游偏弱,製造業佔GDP的比重也在下降。2019年我國製造業佔GDP的比重是27%,2020年進一步下降到26%。製造業佔比下降,可能對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造成結構性的拖累或者下拉的效應。從就業市場看,也很不平衡,廣東、浙江等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大面積地出現了用工的短缺,招工難現象。而中西部省會城市、地級市大量的求職者難以找到工作,全社會靈活就業增多,而製造業企業招工難。從區域看,東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在擴大,特別是南北差距擴大,不僅體現在總量上,還體現在人均水平上。從居民收入和財富看,貧富差距也在擴大。

  總之,我國經濟存在結構性不平衡的現象,既有與全球經濟發展共同的原因,也有自身獨特的因素。這些因素主要是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當中的帶來的各種影響。既有受疫情衝擊短暫的因素或者特殊因素的影響,又有中美衝突帶來的深刻影響,還有歷史上長期的體制機制的影響。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17 字。

轉載請註明: 肖鋼:中國經濟不是“K型”發展,是整體向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