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億擴產!一年五倍的鈞達股份能否彎道超車?

  今年下半年,光伏行業再度掀起擴產浪潮。

  據不完全統計,多家光伏企業在9月份內已經宣佈了近千億元的擴產項目。其中,上機數控、隆基綠能、天合光能、錦浪科技、通威股份、晶澳科技等均有相關計劃,投資金額從50億元到100億元不等,所涉項目囊括了單晶硅、硅片、組件、電池、逆變器等。

  隨着國慶七天長假結束,光伏產業的N型電池賽道再次迎來了新的擴產大軍。

  鈞達股份擬130億擴產

  10月9日晚間,鈞達股份發佈公告稱,擬斥資130億元投建26GW高效太陽能電池片。這一金額也是近期N型電池擴產大軍中的最大手筆。

130億擴產!一年五倍的鈞達股份能否彎道超車?

  據公司公告,此次項目是漣水縣人民政府的投資合作。建成後將是鈞達股份投資及產能規模最大的基地,同時也是全球單體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N型太陽能電池製造基地。

  此次總投資約130億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約106億元,投資資金來源為公司自有或自籌資金。根據安排,項目分兩期實施,一期年產13GW,計劃總投資約70億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約56億元;二期年產13GW,計劃總投資約60億元。一期工程計劃今年12月31日前開工建設,6-8個月內竣工投產,12個月內達產。二期工程建設時間雙方則另行約定。

  公告中所提及的高效太陽能電池片,即為時下有望替代P型電池的N型TOPCon電池。在公司業績影響上,鈞達股份方面預計,一期項目達產後,按現有市場價格計算,第一年、第二年營業收入分別不低於140億元,第三年營業收入不低於130億元,第一年至第五年年均產量不低於13GW。

  項目仍有一定風險

  130億元的大手筆擴產,對於鈞達股份不是一個小數目,其中存在的風險也是投資者需要警惕的。

  首先,鈞達股份屬於光伏賽道“新玩家”。

  在2021年上半年,鈞達股份的主營業務還是汽車塑料內外飾件的研發、生產、銷售,年度營收不超過10億元,淨利潤也是逐年下滑。後來,公司於2021年9月完成了收購捷泰科技51%股權,從而取得捷泰科技控制權,由此成功切入光伏賽道,截至目前也才剛滿一年。沒有龍頭企業的市場規模、資金實力,鈞達股份能否實現彎道超車還要等待時間驗證。

  其次,是流動性問題。

  切入光伏賽道,對鈞達股份的業績拉昇十分顯著。2021年公司營收大幅增至28.63億元,今年上半年則已經實現44.27億元營收。但是,此次130億元的大手筆投資,對於鈞達股份不是一個小數目。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流動資產合計僅為2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收購捷泰科技51%股權的金額也是鈞達股份“借錢”買下。在14.34億元交易總對價中,有6億元為股東借款,6億元為併購貸款,剩餘2.34億元為公司的自有資金和其他自籌資金。近期,鈞達股份擬通過非公開發行股票募資28.3億元,其中15.19億元用於收購捷泰科技剩餘49%股權。目前該申請仍在審核中。

  公司也在公告中表示,本次投資項目投資金額較大,部分投資資金來源為自籌資金,投資、建設過程中的資金籌措、融資渠道、信貸政策等的變化將使公司承擔一定的財務風險和流動性風險。

  第三,公司估值問題。

  2017年上市之初,鈞達股份股價最高觸及41.27元/股,此後便維持在20元上下。在切入光伏賽道後,鈞達股份股價一飛沖天。2021年同期,鈞達股份市值僅30多億元,當前最新市值已達到276億元,股價日前最高觸及218.04元/股。在這一年中,公司股價漲幅達到近580%,足足翻了五倍,當前市盈率也已經超過50倍。

130億擴產!一年五倍的鈞達股份能否彎道超車?

  此外,鈞達股份此次投資單位成本偏高。

  一般而言,對於TOPCon電池線投資成本約2億-2.5億元/GW,天合光能、億晶光電、通威股份等公司此前投資總體金額與這一均值接近。而不難看出,鈞達股份此次130億元投建26GW產能,單位成本在5億元/GW,單位成本明顯高於平均水平。

  TOPCon短期成長性明確

  今年屬於N型電池爆發的元年,在目前的N型電池賽道里,無論是TOPCon還是異質結,市場集中度都不算高。據PV InfoLink統計,預計到今年年底,國內TOPCon電池產能有望超過60GW。根據亞化諮詢預計,2023年國內TOPCon電池產能將接近200GW,出貨有望超過100GW。而鈞達股份當前N型光伏電池產能為8GW,此次大手筆擴產後,產能有望直追第一梯隊。

  相比傳統的P型電池,N型電池具有轉換效率高、雙面率高、温度係數低等優點,但製造工藝複雜、成本更高,被行業普遍認為是下一代的電池技術。其中,TOPCon電池技術是N型電池主流技術路線之一,這也能夠解釋為何鈞達股份要如此大手筆進行擴產。

  對於TOPCon電池的成長性,太平洋證券認為短期TOPCon降本增效路徑明確,提升空間較大。效率端,2022年新產能量產效率在24.5%-25%之間,2023年量產效率有望突破25.5%(P型PERC電池當前效率約23%)。

  成本端,硅片成本方面,TOPCon相對比Perc能夠做到更薄,當前主流Perc電池片厚度在155-160微米之間,TOPCon已實現140微米量產,130微米有望快速導入量產中。非硅成本方面,TOPCon設備折舊成本較Perc高0.006元/瓦,銀漿成本貴0.02-0.03元/瓦,加上能耗、人工、水電等,合計高Perc0.04-0.07元/W。隨着薄片化進程以及非硅成本的持續下降,TOPCon有望較快實現與Perc同本。

  不過,短期內TOPCon電池受到追捧的原因是產線可由Perc產線直接改進而來,經濟效益更高;若從更長期來看,另一路以HJT為代表的顛覆性創新技術,其工藝更加簡單,未來提效空間大,但與Perc產線不互通令其短期競爭力不足。因此,TOPCon與HJT的“押寶”之爭,或許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54 字。

轉載請註明: 130億擴產!一年五倍的鈞達股份能否彎道超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