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起,我國將實施大規模留抵退税政策。按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全年退税減税約2.5萬億元,其中留抵退税約1.5萬億元,主要用於支持小微企業和製造業等行業,提前退付,並擴大了退還比例。今年,中央還將通過安排專項轉移支付給予支持,確保不因為地方財力的影響使退税政策打折扣,並把留抵退税等專項資金納入直達範圍,確保退税資金能夠快速直達市縣基層,儘早發揮作用。
提前退付 擴大比例
留抵退税是指對現在還不能抵扣、留着將來才能抵扣的“進項”增值税予以退還。1.5萬億元,如此大規模的留抵退税提前退付在以往是罕見的。2018年以前,我國對增值税的留抵税額主要處理方式是結轉下期抵扣,2019年以後對先進製造業增量留抵税額予以全部退税,對於其他行業則設定了一定條件,滿足條件的增量留抵税額按一定比例退税。而今年,不僅要做到提前退税,而且還擴大了退還比例。
在近日召開的國新辦吹風會上,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介紹,今年實施的留抵退税政策改為了購進退税,不再等企業產生銷售之後再去抵,而是購進設備時就提前退付。
税額具體退給誰?據介紹,其重點支持製造業等行業,將按月全額退還增量留抵税額範圍擴大到全部製造業,以及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等行業,並在今年年底前一次性退還這些行業的存量留抵税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還要加大小微企業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力度。對所有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一次性退還存量留抵税額,並放寬增量留抵退税條件,將增量留抵税額退還比例由60%提高到100%,就是全部退還。同時,在退税進度上優先安排小微企業,對小微企業存量留抵税額在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還。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王梅婷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小微主體雖然在經濟中佔比偏低,但是就業容量大。由於線下接觸式消費受到疫情反覆影響,加上線上平台成本居高不下、原材料成本明顯上漲等因素影響,包括餐飲、文化旅遊在內的諸多行業小微主體普遍存在經營困難。
“今年和往年最大的不同在於,要將留抵税額直接退還給小微企業,對於企業來説將擁有比較好的市場發展可能性,從而能夠幫助企業進一步地提升資金鍊水平。”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轉移支付緩解地方壓力
在經濟下行壓力下,退税是否會讓地方財政進一步承壓?據瞭解,原來增值税留抵退税是按照現行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體制來分擔,也就是説中央承擔50%,地方承擔50%。那麼,全年預計退税減税2.5萬億元,其中留抵退税1.5萬億元,意味着地方要按五五分成來承擔,約承擔7500億元。
不過,為了減輕地方壓力,今年退税還有新招。許宏才介紹,今年地方承擔的部分,中央通過安排專項轉移支付給予支持,確保不因為地方財力的影響使退税政策打折扣。
具體而言,今年財政部將在按現行税制負擔50%退税資金的基礎上,再通過安排1.2萬億元轉移支付資金支持基層落實退税減税降費和保就業保基本民生等。通過三個專項來安排,其中,對新增留抵退税中的地方負擔部分,中央財政補助比例平均超過82%,並向中西部地區傾斜。
“當前一些地方財政較為緊張的地區,的確存在財政收入不足的情況,如果一次性要求地方財政全部退還留抵税額的話,很可能會使其面臨支出緊張的局面。”江瀚表示,“在這樣的背景下,轉移支付能夠幫助地方財政統籌自身收入,其邏輯核心是通過轉移收支的模式,將留抵税額的壓力進一步分化掉。”
許宏才介紹,首批用於支持小微企業留抵退税的轉移支付4000億元已經於3月21日提前下達,從總量上來看,是能夠支撐地方減收的。一次性安排和正常的轉移支付資金安排相加,能夠確保退税減税的政策落實到位,確保縣區財政平穩運行。
此外,財政部還要求省級財政部門在分配專項資金時充分考慮各縣區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方案,增強縣區財力保障,兜牢兜實“三保”底線。
資金直達“快、準、嚴”
留抵退税新政即將實施,目前税務部門準備情況如何呢?國家税務總局副局長王道樹介紹,目前各項準備工作進展順利,有信心在4月1日前完成相關準備工作。在4月30日、6月30日前,集中辦理微型和小型企業存量留抵退税;在9月30日、12月31日前,集中辦理中型、大型企業存量留抵退税,確保切實完成既定工作目標。
為了確保留抵退税快速直達,許宏才介紹,今年把留抵退税等專項資金納入直達範圍,發揮直達機制“快、準、嚴”制度優勢,確保退税資金能夠快速直達市縣基層,儘早發揮作用。3月21日下達的4000億元,已經要求地方快速登錄直達系統走後面的一系列程序,確保及時到縣區基層,後面也會繼續按照直達機制的要求去管理。
“做到留抵退税政策可細化、可統計、可分析,將專項資金納入財政直達資金的範圍,實行動態監控,防止閒置挪用。專項資金實行單獨撥付,並且保障地方國庫動態存有半個月的退税所需資金。因為税要退出去,庫裏必須要有錢,沒有錢就會影響退税的進度,也影響政策的落實,所以資金方面必須保證好。”許宏才説。
北京商報記者 楊月涵 呂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