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13日電(記者沈寅飛)一項科技金融新型政策工具,在短短一年的試行時間裏,讓13家國家高新區內2.23萬家企業獲得財政資金支持56.3億元,從各類銀行機構獲得貸款授信和創業投資289.8億元。
近年來,科技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根結”在哪裏?這項科技金融新型政策工具——企業創新積分制究竟是如何解決難題,又是如何發揮作用,接下去又會如何發力?記者就此展開採訪調研。
科技融資與金融機構信貸缺少“橋樑”
近日,業務擴張訂單增多的喜事卻讓蘇州高新區內企業江蘇唯侓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唯侓機器人”)負責人犯了難。
“受疫情、原材料價格和運輸成本增加等影響,近期資金量需求增大,正愁沒有好的途徑。”唯侓機器人負責人説,高新區科創局科技金融服務中心在瞭解到我們的困難後介紹了企業創新積分制,相關銀行在查詢了我們的創新積分情況後,不出3天就成功獲批1000萬元授信,並且利率低於基準利率,解了公司的燃眉之急。
事實上,像唯侓機器人這樣的科技企業遇到的暫時性資金短缺並非個例。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王勝光指出,目前我國促進中小科技企業創新發展的社會認知、資源條件和政策工具等並不匱乏。但發生在中小科技企業與外部支持力量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是重要制約,這就經常會導致外部的支持性資源、舉措等低效或錯配。
“需要建立一種精準支持企業創新的新型政策工具,能夠精準識別和有效發現研發能力強、成長潛力大的科技初創企業,為這些企業增信授信,助力科技企業快速成長。”科技部火炬中心相關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如何引導金融“活水”精準流向優秀科技企業
杭州眾傳數字設備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小型科技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企業面臨的問題,而杭州市濱江區啓動的企業創新積分試點工作,卻讓企業的相關人員動動手指就獲得了貸款。
“這是基於企業創新能力的科技企業增信機制。”杭州高新區(濱江)科技局產業促進科科長劉景濤説,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普遍面臨的融資難問題,企業創新積分評價體系將銀行、擔保機構拉入系統,形成融資閉環,利用創新積分獲取貸款。
杭州高新區內多方解決科技企業融資問題的事例僅僅是一個縮影。2020年12月,科技部火炬中心在杭州高新區、廣州高新區等13家國家高新區啓動了企業創新積分制試點。試點工作實施一年多來成效顯著。
數據顯示,2021年,13家試點高新區依據企業創新積分,累計為2.23萬家積分企業提供財政資金支持達56.3億元,同時還將當地的科技項目、用地指標、人才住房等政策與企業創新積分有效銜接。各試點高新區積極加強與各類銀行機構的合作對接,聯合設立了“企業創新積分貸”等專項金融產品30餘項,2021年為積分企業累計提供貸款授信和創業投資達289.8億元,有效引導金融“活水”精準流向優秀科技企業。
王勝光認為,企業創新積分制以量化方式反映中小科技企業的創新發展程度,也通過積分的高低客觀反映不同企業之間的創新發展差距,這會極大方便政府的精準施策,也會極大促進金融機構、投資資本和市場力量等的精準發力。
企業創新積分制紅利 33萬家高新企業有望受惠
那麼接下去企業創新積分制還會有哪些亮點、又會如何繼續發力?
科技部火炬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科技部火炬中心將根據科技部工作部署,在兩年來國家高新區企業創新積分制試點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大做強做優企業創新積分制政策工具,重點面向全國33萬家高新技術企業全面推廣企業創新積分制政策經驗。
銀行等金融機構則紛紛表示將會進一步深入在企業創新積分制為基礎上的各方合作。如中國銀行表示,已與科技部火炬中心達成深度戰略合作,正在依託“企業創新積分制”指標,構建面向科技型企業的綜合評價體系,開發創新積分貸專屬信貸產品,提升對科技型企業的精準服務能力,推動“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
對於企業創新積分制,國務院參事、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怡建議,未來可在進一步加強企業創新分類評估的基礎上,結合政府科技投入產出效率,持續完善和推廣企業創新積分制,全面反映企業創新能力、創新潛力及社會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