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浮動管理費率基金試點週年“成績單”出爐:業績分化 未來發展可期

週年成績單“出爐”,2019年11月21日,監管部門重新啓動對此前暫停的浮動管理費率基金審批,有6家基金公司首獲試點資格,並於2019年底相繼成立首批產品。如今,運作近一年,上述6家基金公司發行的產品業績表現分化明顯,年內收益率首尾相差近30個百分點。在分析人士看來,這與市場結構性行情有關。而截至11月22日,當前市場共有57只浮動管理費率基金,業內人士認為,由於相對傳統複合型基金有優勢,今後浮動管理費率基金的發行數量仍會持續增長,但能否大規模增長,則取決於投資者的認可程度。

首批浮動管理費率基金試點週年“成績單”出爐:業績分化 未來發展可期

年內首尾業績差近30個百分點

所謂浮動管理費率基金,是指基金管理人收取管理費與業績表現直接掛鈎的基金。浮動管理費率,是指當基金業績優於業績基準時,管理費向上浮動,反之則同等水平向下浮動,旨在激勵基金經理,增強基金經理和投資者的利益一致性。

2019年11月21日,由監管推動的首批試點浮動管理費率基金正式獲批,中歐、富國、華安、國泰、興證全球以及華泰柏瑞6家上海基金公司成為試點機構,並於同年成立6只封閉期為1−3年不等的封閉運作模式基金(份額合併計算)。如今,獲批一週年之際,6只基金的表現如何?

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22日,6只浮動管理費率基金中,有4只產品的年內收益率跑贏同類平均,其中最高為興全社會價值三年持有期混合,其年內收益率高達69.13%,在同類986只產品(份額分開計算,下同)中排名第71名。而6只基金中排名末位的富國阿爾法兩年持有期混合,年內收益率僅為39.32%,在同類產品中排第650名,首尾相差29.81個百分點。

據悉,上述6只基金均採用逐筆計提法提取業績報酬,即基礎管理費率為0.8%,若單個基金份額持有人的單筆份額在其持有期間的年化收益率超過業績報酬計提基準(8%)時,按照超過業績報酬計提基準部分的20%提取業績報酬。基金業績報酬在基金份額持有人贖回/轉出基金份額或基金合同終止清算時收取。

在業績分化的背景下,部分規模類似的浮動管理費率基金也確實收穫了差異化的“果實”。據最新一期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規模較大的興全社會價值三年持有期混合、中歐啓航三年持有期混合的管理人報酬分別高達1230.96萬元、1074.5萬元。同期,規模均在12億元左右的華泰柏瑞景氣回報一年持有期混合、華安匯智精選兩年持有期混合、富國阿爾法兩年持有期混合上半年的管理費收入則為542.74萬元、528.93萬元、450.57萬元。此外,截至上半年末,規模最小的國泰研究精選兩年持有期混合的管理費約為334.9萬元。

對於上述分化現象,某市場人士分析,由於該6只基金都是主動權益類產品,在基金經理對於市場熱點和主題的把握不同的情況下,業績表現也會不同。在結構性行情影響下,部分產品的投資範圍“踩中”市場熱點,如科技、醫藥等,則會獲得較好收益。而在浮動管理費率的背景下,基金管理人也能因此獲取較高的管理報酬。

曾因收費方式備受爭議

事實上,前述6只產品並非第一批採用浮動管理費率模式的基金。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早在2013年6月,富國基金就已發行富國目標收益一年期純債基金,成為我國首隻採用浮動管理費率的基金產品。此後多年,也陸續有浮動管理費率基金相繼成立。

隨着同類產品的逐步增多,浮動管理費率基金的規範和監管也被提上日程。為進一步規範浮動管理費率基金的操作,2017年6月,監管部門曾下發《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收取浮動管理費指引(初稿)》對該類基金的收費方式做了詳細規範,並將浮動管理費基金分為兩類。一類是“支點式”上下浮動管理費基金,即基金管理人實際收取的報酬(管理費)與基金的業績表現直接掛鈎;另一類是提取“業績報酬”浮動管理費基金,即基金管理人在收取固定管理費的基礎上,當基金的業績超越預先設定基準時,按照超額收益的一定比例收取附加管理費。

“兩種方式我更認可第一種‘支點式’,畢竟有上下浮動才體現收費的合理性。而後者更類似私募。”深圳中金華創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龔濤評價道。

在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看來,上述兩種方式各有優缺點。相對而言,“支點式”收取的費用會較低,投資人付出的成本較少,但當基金業績跑贏業績基準時,基金經理可能不會嘗試再做更高的收益,因為此時業績高低與管理費關係已經不大。“業績報酬”型則會激勵基金經理努力做出好收益,但同時也鼓勵了基金經理“冒險”。

值得一提的是,類似上述業內人士的看法在此前也頻頻出現並引發市場爭論,而浮動管理費率基金也曾暫停審批長達一年時間,至2019年11月21日才再度開閘。

整體而言,截至2020年11月22日,當前市場上共有57只基金採取浮動管理費率的形式,產品類型包括債券型、混合型以及貨幣市場型。此外,2020年以來,也有包括東方紅啓航三年持有期混合、銀華豐享一年混合、鵬華價值共贏兩年持有期混合在內的6只浮動管理費率基金成立。

未來產品擴容可期

那麼,在相關產品不斷增多的情況下,浮動管理費率基金是否真正對基金經理起到激勵作用?

龔濤認為,浮動管理費率模式仍然無法避免在收益受損的情況下仍要收取管理費的公募盈利模式,該模式只是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勵公募基金經理或操作團隊的作用。

前述市場人士也提到,提取業績報酬的方式更適用於私募基金,但投資者需認清這一方式並不代表會提高基金收益率。另一方面,數量高達2萬家的私募機構採取該方式也並沒有較136家公募基金管理人有更加突出的表現。因此進行試點,也有助於投資者進一步判別該方式的利弊。

儘管部分業內人士對浮動管理費率這一方式仍存在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該類產品的數量仍會持續增長。對於浮動管理費率基金後續的發展情況,龔濤認為,由於其相對傳統複合型基金有優勢,所以數量上仍會持續增長。

楊德龍進一步補充,浮動管理費率基金將來是否能大規模推廣,取決於投資者的認可,需要市場實踐。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李海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96 字。

轉載請註明: 首批浮動管理費率基金試點週年“成績單”出爐:業績分化 未來發展可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