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洲研究院研究員魏敏:中國與北非國家產能合作前景廣闊

中國非洲研究院研究員魏敏:中國與北非國家產能合作前景廣闊

3月30日晚,中國非洲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魏敏與西安外國語大學師生分享了她的《“一帶一路”與中國-北非國家產能合作》學術報告,這是“非洲、世界與中非關係”學術周活動的第二場主題報告。

魏敏分別從“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理念、國際產能合作的概念、中國與北非國家產能合作特點和早期收穫以及中國與北非國家產能合作的前景四個方面,闡述了自己對“一帶一路”與中國-北非國家產能合作的觀察與思考。

二十世紀40年代後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亞、非、拉美三洲廣大地區的殖民地和附屬國紛紛走向獨立,經濟上各自選擇不同的道路和方式謀求發展,世界上出現了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發展經濟學逐步形成一門綜合性經濟學分支學科,它以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為主要研究對象,對發展這一核心問題不懈探索,認識不斷深化,逐步形成了比較全面的新發展觀。

中國非洲研究院研究員魏敏:中國與北非國家產能合作前景廣闊

中國非洲研究院研究員魏敏:中國與北非國家產能合作前景廣闊

據魏敏介紹,進入21世紀,人類面臨空前的全球能源與資源危機、全球生態與環境危機、全球氣候變化危機的多重挑戰,由此引發了第四次工業革命。伴隨着工業化浪潮,自英國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經歷了四次大的產業轉移,總體上呈現出由經濟發達地區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由最初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或技術密集型產業變化的趨勢。

2001年3月,在我國發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中,明確提出了“走出去”發展戰略,同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在“走出去”政策的推動下,中國企業國際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產能合作領域不斷擴大,與中東國家在石油天然氣和礦產資源領域、基礎設施建設和製造業領域的產能合作均取得較快發展。

中國非洲研究院研究員魏敏:中國與北非國家產能合作前景廣闊

魏敏指出,“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積極參與國際治理和經濟合作的一項重要舉措,是中國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貢獻。經過多年建設,“一帶一路”正從設想一步步變為現實,給世界提供了新的國際合作範式,給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福祉。當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當新冠疫情重創人類社會,以“一帶一路”為代表的中國方案的重要意義更為凸顯。

“中國同138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簽署200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開展超過2000個合作項目,中國與沿線國家貨物貿易累計總額超過7.8萬億美元,對沿線國家直接投資超過1100億美元。到目前為止,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加,並實施了一批有影響力的項目。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為多邊經貿合作提供強勁動力。”魏敏通報説,兩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峯論壇結出累累碩果,兩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釋放互利合作積極信號。

“一帶一路”倡議將使相關國家760萬人擺脱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脱中度貧困。截至2020年7月底,中歐班列今年累計運送防疫物資497萬件、3.9萬噸,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物流“生命線”,更成為“健康絲綢之路”的主幹道。

中國非洲研究院研究員魏敏:中國與北非國家產能合作前景廣闊

魏敏介紹,產能合作,就是把中國的優勢產能、關鍵技術同北非國家的發展需求結合起來,開展合作。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支持北非國家以低成本加快發展、擴大就業,促進中國產業轉型升級,也有利於北非國家平衡發展、加快工業化進程和產業結構調整。近年來,圍繞產能合作,一些中國企業已經在當地打開局面,正尋求深入合作,而更多中國企業則正在積極探索合作的方式和空間。同時,北非國家也紛紛以各自特色和優勢吸引中國企業落户。

魏敏分析了中國和北非國家國際產能合作的特點和早期收穫,從疫情後世界經濟生產網絡重新佈局、第四次工業革命新機遇、服務業是驅動中國經濟高質量增長的重要引擎、通過多元化投資進一步推進北非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民心溝通和文明對話等方面旁徵博引,提出了中國把自身發展和全球發展密切聯繫在一起,中國與北非國家產能合作前景廣闊。一個共同發展的世界,有助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非洲、世界與中非關係”學術周活動,由中國非洲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與西安外國語大學聯合主辦,期間共舉辦10場主題報告和12場專題報告。

文:文匯報駐陝記者韓 宏 通訊員郝璟華

圖:韓 宏

編輯:趙徵南

責任編輯:付鑫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59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非洲研究院研究員魏敏:中國與北非國家產能合作前景廣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