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8月26日電(記者 宋薇萍)《上海證券報》26日刊發題為《蘋果期貨結出豐碩“扶貧果” 護航2000億元大產業 轉型升級》的報道。文章稱,從黃土高原到華北平原再到環渤海灣,高海拔地區獨有的光和熱滋養出了鮮甜的蘋果,豐富了中國人的“果盤子”。對於廣大果農和企業來説,真正嚐到蘋果的那口甜味,是在蘋果和期貨衍生品市場擦出火花之後。
2017年12月22日,在證監會指導下,鄭州商品交易所蘋果期貨上市。歷時兩年多,經過市場各方精心培育,“金蘋果”終於熠熠生輝,不但成為果農脱貧致富的“扶貧果”,還為行業產業轉型升級護航。
(小標題)果農有了價格風向標
在農業農村部認定的122個蘋果重點縣(市)中,曾有33個國家級貧困縣,涉及貧困人口1751萬人。一個個小蘋果,承載了果農們脱貧致富的希望。
陝西省延長縣曾是國家級貧困縣,全縣蘋果種植面積30多萬畝,年產量將近30萬噸。每年10月至11月,當地蘋果集中上市時,漫山遍野都是紅彤彤的蘋果,拉送蘋果的車輛絡繹不絕,果農也終於可以把一年辛勤勞動的成果換成現金來交學費、還欠款、購農資。
蘋果能否賣上好價錢,這一直是延長縣安溝鄉王良溝村果農史功福牽掛的大事。他説,因為市場透明度不高,信息不對稱,他和同伴們在與貿易商的博弈中,吃虧是常有的事。
“從2018年開始,經常會見一些戴眼鏡、穿襯衣的文化人來村裏打聽蘋果長得怎麼樣,聽説霜凍把果子凍了,還要問凍了多少,説什麼減產了,蘋果期貨又要漲了。”史功福説,後來他知道這些人大多是金融業人士,做蘋果期貨的,是專門來調研的。
從這些人口中,史功福知道當年蘋果的產量並不好,原因是主產區大面積受災,蘋果少了,自然要漲價。新蘋果下來後,他開始主動和果商議價,最終確定訂貨價格3.7元/斤,比2017年多賣了1.1元/斤,賣果收入增加了1.6萬元。
曹林虎是延長縣縣長,他比大多數果農更早了解蘋果期貨。“我們發現蘋果期貨的價格能夠及時反映市場變化。縣裏的交割服務機構每天都在滾動播放期貨價格,幫助果業管理部門和果農對現貨價格進行預判。”
2018年到2019年產季凍害導致的減產發生後,當地不少果農一改過去“聽果商報價,自己估摸差不多就賣了”的做法,轉而主動和果商議價,雖然當年延長縣蘋果總體減產8%,但整體銷售價格同比提高30%,果農總收入增加了20%。
曹林虎告訴上海證券報記者,延長縣打算在縣裏更多的公共場所播報蘋果期貨價格,讓更多的果農賣果價格有參考。
(小標題)“保險+期貨”項目精準扶貧
隨着蘋果期貨市場日益完善,不少果農還受到了社會各方的精準扶貧支持。上海證券報記者從鄭商所獲悉,蘋果期貨上市初期,鄭商所就將蘋果納入“保險+期貨”試點,以有效助力脱貧攻堅,穩定產業發展。
近3年來,鄭商所投入資金翻倍增長,分別為892.1萬元、1891萬元、4000萬元(預計),佔“保險+期貨”總投入資金的比例為19%、44%和49%。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自發開展的蘋果“保險+期貨”項目已超過20個,惠及農户過萬人,承保現貨約17萬噸。通過為果農提供價格保險,“豐產年份價格跌,果農辛苦不豐收”的局面正在慢慢發生變化。
鄭商所相關人士表示,2020年,鄭商所擬投入4000萬元資金,在陝西延長縣、富縣和甘肅靜寧縣開展3個縣域規模試點項目,符合條件的貧困地區開展5個分散試點項目,並支持5個“農民合作社+場外期權”創新試點項目,優化探索“保險+期貨”模式。
(小標題)助力產業轉型升級
在我國眾多的水果產業之中,蘋果產業一直是支柱之一。2019年我國蘋果總產量4242萬噸,佔我國水果總產量的15.5%,在水果產量中位居第三,產值超過2000億元。
業內人士認為,一直以來,我國蘋果單位面積產量低而不穩、市場競爭力不強、同果不同價的現象較為明顯,究其根本原因,還是標準化生產水平不高,果品質量不穩定所致。運行兩年多時間以來,蘋果期貨的標準化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推動蘋果產業轉型升級。
作為延安市首批蘋果期貨“吃螃蟹”的企業之一,延安富縣誠鑫農牧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從蘋果期貨上市初始,就開始關注蘋果期貨。該公司總經理季雙龍表示,蘋果期貨的上市,強化了企業的標準化分級理念。“想參與蘋果期貨,產品必須先標準,蘋果期貨可以看成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倒逼企業提高標準化水平的催化劑。”
在產業標準化程度相對更高的山東,一些企業在採購果農貨物時,嘗試按照期貨交割標準的要求,分級分價採購,力求從收購環節就開始標準化流程操作。
2019年10月,山東煙台某家蘋果龍頭企業在新果收購時,開始嘗試不區分產地,對果農按照期貨標準整理的貨物統一價格收購,並且較傳統的一二級貨物有0.2元至0.3元/斤的溢價。該公司負責人説,蘋果期貨不再區分山東蘋果、陝西蘋果,而是英雄不問出處,只要符合標準的蘋果,都是一樣的價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