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0日電(記者鍾源)隨着國內疫情有效控制和扶持政策的加碼,我國信用債發行呈現回暖跡象。
Wind最新統計顯示,截至記者發稿時止,今年來,我國共發行8927只信用債,規模達7.46萬億元。特別是,剛剛過去的2月份,市場取消和推遲發行的債券共308只1212.6億元,較1月份的319只1555.3億元,在取消和推遲發行額度上減少了22%。
對此,華創證券報告認為,今年以來信用債發行規模逐步增加,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去年同期信用債發行受疫情影響,基數偏低。二是從去年底到今年初,央行投放大量流動性呵護資金面,驅動債市情緒回暖,去年受信用債違約風波而積壓的信用債供給在今年初有所釋放。
具體來看,根據Wind最新數據,今年1至2月份我國分別發行3542只、3277只信用債,發行規模分別是2.92萬億元、2.72萬億元。3月份剛剛過去9天,就發行了2108只信用債,規模達1.82萬億元。
各行業債券融資情況分化較為明顯。據相關機構測算,今年以來,建築裝飾、綜合類、交通運輸、房地產行業的債券發行規模同比明顯增加,有色金屬、建材、通信和採掘行業的發債規模同比則顯著減少。其中,採掘行業的債券發行活動自去年11月永煤違約事件發生以來表現持續低迷,淨融資額連續為負,同比跌幅依然較深,反映市場對煤炭債仍有規避情緒。
值得一提的是,3月迎來年內的到期高峯。中金公司研究部固定收益團隊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3月和4月的信用債到期規模分別為1.09萬億元和0.91萬億元,此外,還分別有2400億元和2300億元信用債進入回售期。其中,3-4月合計來看,到期量和進入回售期規模均佔全年的27%左右,與去年同期水平相比,3-4月合計的到期量和回售量分別增長46%和74%。
業內專家表示,3月資金面整體有望保持平穩,如果債券出現大量滾動發行,其實就是債券先還後付的過程,對流動性總量不造成影響,在途資金對資金面的影響也較為短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