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是“聯合國中小微企業日”,阿里巴巴發佈《全球中小微企業在疫情後時代的挑戰、應對與轉型》(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稱,疫情衝擊之下,全球中小微企業受到供需兩方面影響,跨境電商異軍突起催生一批“微型跨國企業”。
中小微企業面臨需求不足,更渴望新商機
《報告》由阿里巴巴國際站和阿里研究院聯合發起,由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與調查研究中心主任甘犁及其學術團隊主要負責編寫。阿里巴巴副總裁、阿里巴巴國際站總裁張闊表示,中小微企業貢獻了全球90%的企業數量、50~60%的GDP和超過70%的就業崗位,這份《報告》的價值在於增進各界對中小微企業處境的瞭解,為它們爭取更廣泛的實際支持。調查數據表明,疫情衝擊之下,全球2/3受訪中小微企業銷售收入下跌超過40%,25%規模10人以下、11%規模250人以下的受訪企業倒閉。
疫情對中小微企業的影響包括供需兩方面。在供給方面,因限制人員流動等措施,企業勞動力供應減少,產能利用率下降;供應鏈被打斷,導致零部件和中間產品短缺,原材料價格上漲,拉高生產成本。在需求方面,企業營業收入下降,出現流動性短缺;企業倒閉和被裁員的工人收入受損,減少消費支出,進一步導致企業訂單下降。
進入疫情中長期階段,中小微企業面臨的主要困難是需求不足。疫情爆發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均採取強力救市措施,生產端的原材料、物流、勞動力、資金等問題逐步得到解決,但受制於中長期內投資下降、消費萎靡等因素,需求不足成為中小微企業復甦的主要障礙。阿里巴巴國際站對海外中小微貿易企業的調查顯示,0-10人僱員規模的小型企業對於新商業機會的渴求最為強烈(14%),規模越大的企業對商業機會的需求越小,250人以上規模的大型企業需求僅有小型企業的一半(7%)。
跨境電商催生一批“微型跨國企業”
研究表明,電商滲透度最高的地區相比於最低的地區,中小微企業的生存幾率高出7%。疫情期間,電商滲透度低的地區衰退更為嚴重。
疫情發生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電商流量均有大幅增長,尤其是新興國家,巴基斯坦、菲律賓和巴西的漲幅分別高達320%、240%和230%,墨西哥和印度的漲幅也在100%左右。電商的快速發展催生和加速了一批新興貿易業態,跨境電商(特別是B2C模式)成為疫情下跑出的一匹黑馬。WTO預測,全球B2C跨境電商貿易總額將從2019年的7800億美元上升到2026年的4.8萬億美元,複合增長率高達 27%。
在跨境電商平台上,國際分工的門檻被不斷降低,全球貿易出現碎片化和高頻次的特點。相比大型企業,中小微企業能夠更靈活地把握市場需求,更有動力在垂直細分領域提供產品和服務,因此可以廣泛參與全球貿易,成為“微型跨國企業”,為全球買家提供多樣化的本地製造和輕定製服務。亞洲大部分跨境電商企業屬於“微型跨國企業”,他們的員工不足100人,善用數字平台,平均運營 3.56個海外站點,預測未來3年將進入強增長週期。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B2C跨境電商交易市場,目前佔據全球28%的交易額。在全球十大B2C跨境電商平台中,阿里巴巴等三家中國平台分別佔據第一、第三和第七的位置。從阿里巴巴國際站發佈的中小企業外貿(出口)景氣指數看,疫情期間中國中小企業外貿出口整體處於景氣區間,出口呈現量價齊升特點:1萬家樣本企業整體交易額同比提升73.4%,訂單量提升33.5%,產品附加值也有所提高,平均筆單價同比提高28.8%
中小微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仍然落後
整體而言,數字化已經成為中小微企業維持運營、應對不確定性的關鍵舉措。遠程工作、電子商務、金融科技等數字技術蓬勃發展,數字化幫助中小微企業將經營活動轉移到線上,在主要經濟體,企業嘗試電商和數字化的比例高達70%。對韓國製造業中小企業的研究發現,使用了人工智能、大數據和機器人等數字技術的企業,效率比未採用的企業平均高出26%以上。對亞太地區1600家企業的調查顯示,越南中小企業的預期最為樂觀,其中47%的受訪企業認為數字化是疫情後增長的關鍵。
但是,中小微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仍然落後,規模越小的企業對各項數字技術的採用率越低;越複雜的數字技術中小微企業越難掌握和實施,這源於一系列障礙,例如信息匱乏、資本不足、意識不足等,這種情況下,政府和大型數字平台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表示:“中小微企業為創造就業機會、激發創新活力、促進社會公平包容可持續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阿里巴巴商業生態所服務的數以千萬計的中小微企業,是與我們休慼與共的夥伴,我們將積極作為,不斷提升數字技術能力,幫助全球中小微企業共渡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