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上海,記者 潘婷)訊,在保險業紛紛佈局養老社區時,地產業也相繼踏上社區保險的探索之路。恆大物業近日宣佈收購保險經紀牌照,為客户提供保險產品經紀服務。
綜合專家觀點來看,恆大物業收購保險經紀牌照的邏輯是客户資源再利用;但跨界也有難度,客户黏性不強,模式是否可行還有待檢驗。
對於保險業及地產業均聚焦的社區保險,多位保險業內人士指出,差異點明顯,保險公司做社區保險更多定位高端用户,價格貴利潤高;而物業公司則多以網銷健康險、意外險為主,保單利潤相對較少。“觀望”,是業內對物業公司探索社區保險的整體態度。
左手倒右手 恆大物業拿下保險經紀牌照
近日,恆大物業發佈公告稱,擬花費3919.83萬元關聯收購恆大保險經紀100%股權。目的很明確,進一步豐富社區增值服務內容,深挖社區增值業務潛力,持續提升盈利能力。值得關注,增值服務已被恆大物業定位為發展“新引擎”。
恆大物業表示,完成收購後,恆大保險經紀將依託集團佈局全國的規模優勢,採用裂變式全民拓客模式,通過線上線下雙渠道提供售前、售中、售後全週期保險經紀服務。
事實上,恆大保險經紀本就在恆大體系之內,此前,恆大保險經紀是恆大互聯網集團全資控股子公司,成立於2016年1月,註冊資本1億元。
業績方面,2019年,恆大保險經紀實現税後淨利潤2156.49萬元;2020年税後淨利潤大幅下降,降至209.21萬元,同比下滑90%。截至2021年3月31日,恆大保險經紀的淨資產約為551.6萬元。花費近4000萬溢價購買恆大保險經紀,可見恆大物業對增值業務的期許。
跨界發力增值服務 客户黏性或是難題
從恆大物業現狀來看,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恆大物業實現營業收入105.09億元,同比增長約43.3%,營收主要來自於三項業務板塊:物業管理服務、社區增值服務、非業主增值服務。
其中,物業管理服務收入為63.22億元,收入佔比為60.2%;非業主增值服務收入為29.23億元,收入佔比為27.8%;社區增值服務收入為12.64億元,收入佔比為12%,相較2019年的5.73億元,同比增長120.6%。
恆大物業表示,社區增值服務收入增加主要由於社區經營服務方面收入同比增長207.3%、社區資產管理方面收入同比增長58.8%、社區生活服務方面收入同比增長138%。
此外,在前兩項業務板塊的毛利率均低於40%的情況下,恆大物業的社區增值服務的毛利率已增長至63.4%。不難看出,社區增值服務已成為恆大物業新的盈利增長點。這或也是恆大物業大手筆拿下保險經紀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恆大物業進軍社區保險並非個例。2020年4月,碧桂園服務公告稱,擬以8411.3萬元收購文津國際保險經紀有限公司悉數股權及債權,全力開發社區家庭保險業務,建立售前、售中、售後全方位社區保險營銷服務體系。
地產業龍頭公司接二連三進軍社區保險,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對此分析,恆大物業獲取保險經紀牌照,實質上已經跳出了傳統物業經營的模式,獲得了金融保險的經營權限,開拓了其業務範圍。
他分析稱,社區保險市場的挖掘潛力很大,尤其是在業主人身安全、建築保險、財產險、保險理財等方面都有很多市場機會。物業公司拿下此類牌照也是為了獲得盈利點,在傳統物業費的基礎上形成更好的業務經營模式。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對財聯社記者表示,恆大物業收購保險經紀牌照的邏輯是客户資源再利用,這是企業發展的方法;不過由於客户黏性不強,該模式是否可行還很難説,目前沒有成功模式和案例。
聚焦社區場景深挖 “摸着石頭過河”並非易事
其實,挖掘社區場景並非新鮮事。早年,相繼有華泰保險、中國人保、中國太保等險企開設社區門店服務。通過設立社區門店,拉近保險與居民之間的距離,在提供保險服務的同時,樹立品牌形象,促進產品銷售。
據瞭解,2009年,華泰保險在國內首家啓用EA模式,率先在福建試點,服務範圍涵蓋車險、家財險、意外險、責任保險等。其核心優勢在於代理人將保險公司的服務帶到了消費者的身邊,根植於社區,由“行商”變成“坐商”,滿足家庭客户保險需求。
此外,泰康人壽、中國太保等險企紛紛加大對養老社區的投資力度,各險企的養老社區數量不斷擴張,除提供日常養老照護服務之外,部分社區還配備醫療機構資源,並協同保險主業進行產品滲透。
多位保險業內人士向財聯社記者指出,保險公司深耕社區保險,更多定位於高端客户,打通保險、養老、醫療等環節,提升利潤率;而物業公司進入該市場,多以網銷健康險、意外險為主,保單利潤相對較少。
總體來看,業內對物業公司探索社區保險持觀望態度。一位壽險人士表示,該模式可行,但更利於做壽險和家財險,做車險則沒有優勢。“因為保險公司車險渠道已然成熟,社區渠道短期內很難顛覆”。
另一位壽險從業人士則對財聯社記者表示,業內對社區保險的摸索已經有段時間了,但成功案例鮮見,“摸着石頭過河”並非易事,期待恆大物業走出屬於自己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