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圖片來源:unsplash
新京報訊 (記者柯鋭)在碳達峯、碳中和逐漸成為全球共識的今天,ESG(即環境、社會責任及企業治理)已成為主流投資理念及實操策略之一,受到越來越多關注。ESG是環境、社會和治理的縮寫,是一種關注企業環境、社會、治理績效的投資理念和企業評價標準,也可理解為一個企業是否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價值。
如何推動中國ESG高質量發展?如何構建中國特色的中ESG評價體系?日前,南開金融首席經濟學家論壇聯合多位專家學者,針對中國ESG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進行探索與交流。
ESG的實質就是綠色治理
南開大學講席教授,中國公司治理研究院院長李維安表示,突如其來的疫情,提升了國內市場對ESG的關注度。碳中和、碳達峯目標更讓ESG投資、綠色金融走向爆發點。
ESG的實質就是綠色治理。因為重視環境和社會的治理,就是綠色治理。ESG的落腳點既不在社會,也不在環境,而在公司。
資料圖。圖片來源:unsplash
新冠疫情暴發前的2019年,由美國大公司組成的“商業圓桌會議”對公司的目標重新界定為:不僅為股東的利益,還有利於員工利益、相關者社區的利益。有人總結,公司的目的是為了使社會更美好。
雖然這個聲明是疫情前發出的,但這個邏輯是早就有了的。也就是説,在這個目標下,公司治理已經進入到綠色治理的邏輯。
現在很多人把ESG僅僅看作一個投資策略、投資主題,或者説是找熱點的主題。但如果要長期發展,必須看到其背後深刻的邏輯自洽體系——其理論基礎是什麼,真正的社會的趨勢是什麼?
現在企業的ESG綠色治理,很多是來自外部的要求,來自投資機構、評級機構、金融機構的要求。如果這些外在要求能轉化為這些企業的內在要求,內、外要求一起,企業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有些企業捐款積極但社會責任認證卻不合格
李維安介紹,有些民營企業捐款很積極,在修橋鋪路等公益事業中也經常走在前面。他們可能覺得自己的社會責任履行得很好。但是,社會責任認證出來以後,這些捐款排行榜中的頭部企業,社會責任認證卻出現不合格。
其原因是,真正承擔社會責任的公司要看最裏面的源。首先是對員工的責任,然後再進一步才是對外部社會的責任:為客户提供健康、優質、安全的產品和服務。
如果公司對員工、客户、相關者不承擔社會責任,對投資者披露造假信息,而僅僅靠捐款、靠廣告來做表面功夫,那是假的社會責任。
ESG,E在最外邊,S在G的外面,這是公司治理的邏輯延伸。治理的新階段叫綠色治理,也就是説,重視環境和社會責任的治理是綠色治理。
那麼,什麼是好的綠色治理的公司,或者什麼是好的ESG的公司?
真正的綠色是包容性,能對員工包容,能對利益相關者包容,也能對環境包容。如果企業對自己的員工和利益相關者都不包容,那是不可持續的。
李維安認為,當前,ESG的發展中有些誤區。有不少人是“講故事”,有的是“表面綠”,有的則是洗綠行為,還有的是套用財務指標加環保行業來作為題材。如果認為這就是ESG,那就錯了。這種“表面綠”持久不了。
ESG綠色治理是一種長期的發展趨勢,會一直熱下去,但並不意味着當前貼着ESG標籤的商業化產品、金融產品會一直熱。
李維安認為,要實現綠色治理,一是要強調實質重於形式。二是要強化綠色治理制度供給,儘快出台綠色治理準則。
我國企業的社會績效披露率較低
香港南南合作金融中心副總幹事以及世界銀行高級社會發展諮詢專家周美香表示,過去10年,全球ESG ETF基金數量增加10多倍。僅2020年,就增加了200支ESG ETF基金。
從金額和數量來看,ESG在國際上已經炙手可熱。研究發現,投資ESG可以改善企業的績效。其可以改善企業的財務回報,改善企業的價值績效。
目前,歐美佔全球ESG投資規模的比例超90%,亞洲除日本外的全球ESG投資佔比僅為0.2%。目前,中國ESG投資規模佔比僅有0.1%,低於亞洲和全球平均水平。
2020年,我國市場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率大概為25%左右,處於較低水平。
社會績效指標裏包括企業的員工。從企業員工構成來看,企業員工要按性別、年齡、區域、民族來披露,包括每個員工的培訓時長。但滬深300公司的披露率只有35%-42%,而國際的披露是69%。
資料圖。圖片來源:unsplash
從健康和安全方面來看,對員工的工傷事故率、工傷致死率,國際上的披露率是100%,但是滬深300公司的披露率是38%-85%。按理,企業的因公事故以及員工死亡是要100%披露的。我國建築行業及自動化程度較高的生產製造企業裏,工傷事故率較高,但這方面的披露目前做到不太充分,還有提升空間。
因此,在社會績效的披露上,我國企業離國際標準還有一些距離。
ESG市場當前存在三個痛點
萬得(Wind) ESG業務負責人張貝表示,ESG在國內市場有三個痛點。
第一個是ESG信息披露。現在A股的 ESG信息披露率只有25%,其實是較低的。目前,對於大多數公司來説, ESG信息披露不是一個強制性的要求,這會導致很多公司不願意披露ESG信息。這對 ESG評級機構是一個困境和挑戰。
第二個痛點是“評級黑箱”的問題。很多客户反映,現在不少ESG評級體系的透明度不夠,包括其評級邏輯、方法,以及底層數據。“評級黑箱”問題亟待解決。
第三個痛點主要是在 ESG產品方面。目前市面上已經有不少ESG基金,但很少有基金披露怎麼去做ESG選股,以及如何將ESG風險納入投資決策過程,這就會導致所謂的“漂綠”風險。
張貝認為,真正進行ESG整合的基金或產品有長期投資價值。從近幾年的市場情況來看,ESG的價值逐漸被市場所認可。
ESG不是一個簡單、短暫的概念,而是未來的、長期的社會和人的需求。符合這個理念的企業會脱穎而出。
新京報記者|柯鋭
編輯|張笑緣
投稿、合作、聯繫我們:[email protected]或添加小編微信:ucass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