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響·財報㊹ | 從紅線和拿地視角看金科

深響·財報㊹ | 從紅線和拿地視角看金科

作者 | 王澤紅

出品 | 焦點財經

一份財報是對企業系統性的檢驗,特別是在一些關鍵性節點上,可以讓一些人或事的調整和變化放大,金科股份2021年中期業績報告,就藴含這樣的意味。

從去年底到今年3月初,金科連着幹了三件大事:

第一,完成董事會換屆,選拔出了一批“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董事會成員;第二,喬遷新總部大樓“金科中心”;第三,確立新五年發展規劃,力爭2025年總銷售規模達4500億元以上。

這些動作連貫完成,8月27日出爐的中期業績,成為這些變動最直接、最客觀的驗金石。因為這是新一屆管理層交出的首份成績單,也是新五年戰略推進的開局之年。

上半年,金科錄得合約銷售額約1025億元,同比提升18%;實現營收439.73億元,同比增幅達45.1%;淨利潤48.66億元,同比增長14.26%,歸母淨利潤37.05億元,同比增長2.49%;毛利率與淨利率也處在行業較高水平。

這是一份穩中向好的業績,尤其是對實現跨越式大發展後的金科而言,如今在平穩過渡的基礎上還小有突破,殊為不易。

黃紅雲的謀略和眼光再一次得到驗證,作為金科股份的實際控制人和總策劃師,他雖然不負責具體的經營管理,但在戰略層面總能出謀劃策,尤其是對高管團隊的構建,無論是之前以蔣思海、喻林強為核心的董事會,還是當下以周達、楊程鈞為主的年輕領導班子。

在他們的帶領之下,金科的路走的愈發穩健,今年正好是金科上市十週年,所以在8月31日召開的業績會上,董事長周達首先回顧了十年的發展成果:十年來,金科銷售規模增長超15倍,行業地位持續穩固並向上提升至第16,累計開發項目超1.3億平米,金科服務合同管理面積超3.15億平米。

“金科不會再把規模增速作為主要導向,而是要把提升效益作為經營第一原則。”談及未來的發展,周達強調道,金科的經營策略是“一穩,二降,三提升”。

“一穩”即規模增速不再是金科的主旋律,而是追求穩健發展;“二降”即是降低負債、降低庫存,要保證一定利潤水平的前提下降庫存;“三提升”即是提升盈利能力、提升核心競爭力、提升資產運營能力。

2021年上半年的業績,很能説明這一點。當然,這是一個很籠統的概括,需要更具體解析。當下判斷一家房企的發展,有兩個重要的因素,一個是“三道紅線”背景下企業的財務健康水平,一個是“集中供地”背景下的土地獲取能力。

看待金科,可以從這兩個核心層面入手:

保持“綠檔”經營,資金安全加固

首先從“三道紅線”視角,穿透金科的債務結構。

如果瞭解金科足夠深,沒有讀財報也可以斷定是“綠檔”。2020年底時,其“三道紅線”指標便全部達標,再結合其五年戰略規劃,很容易判斷,因為除了追求規模之外,資產負債率、淨負債率、剔除預收賬款後的資產負債率、現金短債比、經營性現金流等指標,也是金科戰略規劃中重點的優化對象。

時隔半年,這些指標得到進一步優化,淨負債率降至77.08%,扣除合同負債後資產負債率降至69.55%,現金短債比達到1.38, “三道紅線”監測指標持續滿足監管要求。

除此之外,金科還披露了一個指標,期末經營性現金流淨額達25.14,同比增長202.62%。這是監管部門在“三道紅線” 之外,對“試點房企”新增的三個監管維度之一,被稱為“三道補丁”,包括當年拿地金額佔比、經營性現金流的監測和商票數據的每月上報。

對於這一指標,監管層的判斷依據是近三年經營現金流是否連續為負。如果為負,不僅要提供近半年購地資金來源情況説明和後續購地繳款資金安排,企業的信用債發行規模,以及信託融資、資管產品、海外融資等都會受限。

顯然,金科不存在這份擔憂。在2020年底時,其經營性現金流淨額為145 億元,連續三年為正,如今還在延續。

如果將“三道紅線”深度拆解來看,可以進一步透析其財務水平。上半年,金科壓降有息負債規模超35億元,期末有息負債將至941.44 億元。其中,一年內到期268.億元,佔比降至28.47%;一到三年內到期524.69 億元,佔比為55.73%;三年以上到期148.75 億元,佔比為15.80%。

而在同期,金科貨幣資金餘額約 370 億元,同比增長 0.73%,現金流可以完全覆蓋短期有息負債,不存在流動性危機,為金科築牢了一道厚實的安全防火牆。

得益於財務水平的穩健提升和降槓桿成效,金科的主體信用等級也得到進一步提高,境內主流評級機構均給予 AAA 級,穆迪國際評級由 B1 展望穩定提高至 B1 展望正面。特別是標普國際評級,由B+/展望穩定提升至BB-/展望穩定,金科成為極少數能夠跳過展望調整,而直接晉升評級的地產企業。

強化現金流安全,是金科目前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對於下半年的主要資金安排,金科財務負責人李華講了三個原則:一是繼續堅持“量入為出”的現金流管理模式,強抓銷售回款工作;二是堅持“集團資金一盤棋”強制管控;三是堅持資金計劃“三收三支”原則。

通過這三條原則,金科想要確保每一筆銷售都能貢獻有價值的回款,提高資金的整體使用效率,將資金的流動性安全加固。

土儲豐厚,多元化拿地成主流

第二,從“集中供地”的大環境,解析金科的拿地渠道和土儲。這當中有一條很重要的規則,也是“三道補丁”之一,即“當年累計權益拿地金額不能超過累計權益銷售額40%” 。

報告期內,金科累計新增土地儲備39宗,合計計容建築面積835萬平方米,土地購置合同金額達為354億元。同期,全口徑銷售金額為1025。雖沒有披露具體的權益金額,但金科強調,上半年的投資銷售比控制在40%以內,滿足監管要求。

當然,這只是一個基礎性要求。面對行業調控的持續加碼,拿地規則也在跟隨變化,最為明顯的是首輪“集中供地”和第二輪“集中供地”規則的調整,如深圳第二批22宗地重新掛牌,地價限15%溢價率、禁馬甲,採取“三限雙競+搖號”辦法掛牌出讓,調整競買人資質條件和准入要求。

如今各地政策正在陸續調整公佈,從目前已經披露的信息來看,限地價、提品質、限馬甲、搖號都有可能成為地方進行土地招拍掛的選擇,在提升房企利潤空間的同時,也有利於提高土拍市場的競爭度。

總裁楊程鈞認為,下半年隨着政策調整,土地溢價率下行,會有一批好的拿地機會出現。對於金科未來的投資,他透露了四點:

第一,目前監管有投銷比不超過40%的要求,金科將遵守監管規則,量入為出,穩中求進,控制好投銷比;第二,將堅守投資紅線,堅決不拿低流速項目、不拿虧損項目;第三,會聚焦資源和資金,關注下階段的投資窗口期,好的項目一定會果斷出手;最後,隨着多元化拿地能力得到提升,在地產+、收併購、城市更新等拿地方式上會加大力度。

“通過這四點,我們有信心、有準備、有能力拿到規模大、盈利性更強的項目。” 楊程鈞總結道。

目前,金科正在研究第二批次集中供地城市的政策變化,拿地規則在調整,投資機制也需要聯動變化,房企都在加強自身的多元化拿地能力。而在這方面,金科是值得研究的一家企業。在其新增的土儲中,多元化拿地計容面積達到472萬平方米,佔比高達57%。

具體來看,金科多元拿地方式主要有三種:分別是 “地產+商業”、“地產+產業”、收併購等。其中,通過“地產+” 兩種方式共獲取土地207萬平,佔比25%;通過收併購獲取土地140萬平,佔比17%;通過其他方式拿地124萬平,佔15%。

多元化拿地佔比高達57%,這在一眾房企中很少見。更為重要的是,在提升土儲的同時,金科的投資能級也在迅速提升,按計容建築面積計算,新增土儲中二三線(含新一線) 城市佔比超93%。

至於具體提升程度,對比之下更為直觀。2020全年,金科新增土地投資148 宗,計容建築面積2364萬平,其中二三線(含新一線)城市佔比近80%城市。半年過後,這一比例已經上升至超93%。

截至6月底,金科總可售資源達7311萬平。其中,重慶佔比23.69%,華東、西南(不含重慶)、華中、華南、華北佔比分別為 20.94%、18.30%、17.81%、9.22%、5.27%,可售資源分佈與經濟發展及行業趨勢更為契合。

堅持省域深耕,“三圈一帶、八大城市羣”進行投資佈局,是金科全國化佈局的策略,主要體現為以二三線城市為主,一四線城市為輔”。如今隨着投資城市能級提升,抗風險能力也將得到進一步加強。

所以,從當下最熱的兩個視角來分析,無論是債務水平還是土地能力,金科的財報數據都在説明一個事實,穩中向好。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84 字。

轉載請註明: 深響·財報㊹ | 從紅線和拿地視角看金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