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雙碳”應明確哪些重點?專家強調新興綠色產業和新技術
中國可採取哪些措施,明確哪些重點來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的目標?在全球化智庫(CCG)與歐美同學會2005委員會5月17日聯合舉辦的“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的機遇與挑戰”研討會上,全球化智庫顧問、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國務院參事謝伯陽表示,實現“雙碳”目標有賴於建立新興的綠色產業,在建立新興綠色產業和實現傳統產業綠色提升的過程中,新技術的研發很關鍵。
工業文明取代農業文明,帶來了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但也帶來問題和挑戰。人類經濟活動模式正處於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進步的轉變階段。“實現‘碳達峯’‘碳中和’,不是‘讓我們做什麼’,而是‘我們自己需要做什麼’,這是全人類的需要,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內容。”謝伯陽認為,“雙碳”目標是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起始階段一個簡要的、指標性的目標,“雖然簡單,但意義非常深刻。”
謝伯陽指出,要實現“雙碳”目標,有賴於建立新興的綠色產業,既包括對傳統產業進行綠色改造,也包括建立全新的綠色產業。
“我們現在講綠色電力,講能源講得多,講綠色材料和其他還是不夠多。所有產品都是由自己的原材料構成的,應該把發展綠材和綠色能源、綠色電力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把綠材的發展也放到新興綠色產業發展的高度來考慮。”
他舉例説,山西正面臨綠色轉型的艱鉅挑戰。山西正在推進合成生物項目,“簡單地説就是要用2000萬噸秸稈生產100萬噸的高質量紡織用絲,用來代替化纖。這種合成生物的產業就是一種全新的新興產業。有很多領域可以用這個思路來發展。”
謝伯陽介紹,上述合成生物項目有兩項技術是中科院提出的35項“卡脖子”技術中的內容,因而獲得了山西省的高度重視。相關技術能讓秸稈不腐爛,長期保存以供使用,生產的絲物、纖維可以抗靜電。
他又舉例説,有一家企業長期從事海藻研究,“海藻吸碳,然後再把碳轉化成油,還可以轉化成蛋白質,轉化成很多的東西。他們現在1噸海藻吸碳的效果可以達到樹木的4倍。雖然成本還比較高,不具備產業化的條件,但前景還是有的。”
“要建立新的綠色產業和實現傳統產業的綠色提升,關鍵是科技。”謝伯陽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