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人口50年代僅390萬,如今已達3千多萬,曾沙漠種糧自給

眾所周知,中東大部分都是乾旱的沙漠,難以承載較多的人口,除了少數河谷和綠洲,大部分地區荒無人煙,隨着石油資源的開發和出口,地區很多國家一夜成為鉅富,加上多子多孫的傳統習俗,賣油的錢得以進口大量糧食支持人口繁衍,因此,很多國家的人口在二戰後迅速翻了好幾倍。沙特就是其中之一,上世紀50年代,該國僅有390萬人口,如今人口已經高達3400多萬。除去近40%的外國人口,沙特本國人還有約2200萬,70年裏增加到了原先的6倍,而同期世界人口才增加到了當時的了2.5倍。

沙特人口50年代僅390萬,如今已達3千多萬,曾沙漠種糧自給

沙特阿拉伯地理圖

自然條件惡劣,歷史人口一直較少,石油助力本國人口增長

沙特阿拉伯位於阿拉伯半島中間地帶,東瀕波斯灣,西臨紅海,大部分地區被沙漠覆蓋,年平均降雨不足200毫米,夏季白天氣温在45℃上下,最高氣温可達50℃以上,可以説沙特大部分地區自然條件極端惡劣,土地承載力十分有限,單憑土地的正常工農業生產,根本不可能養活太多人口。

毫無疑問,鉅額的石油紅利,是維繫人口增長的重要支柱。沙特用石油收入,為國民提供了安逸富足的物質保障,

以前的沙特也確實沒幾個人,不過隨着石油的發現和開採,局面徹底改變。雖然石油本身並不能改變沙特們的自然環境,但其所帶來的滾滾財富,卻能使沙特們通過其他辦法獲取資源——比如購買糧食,比如高成本的海水淡化。沙特的生存資源匱乏的窘境由此被打破。因為有足夠的資源供應,沙特人口暴增。

開採銷售石油致富,吸引大量外國勞工,本國人口失業率高

當然,從長遠看,隨着人口持續增長,沙特們的人口與資源匹配度最終還是要恢復平衡不過沙特人口基數極低,石油紅利又夠大,所以要碰到這個資源平衡的天花板還有待時日——這意味着,在此之前,沙特們依然有充足的資金,來保障國民過上發達水平的生活,讓他們不至於經濟窘迫而心生反意。不過,人口激增在當地產生了不少社會及經濟問題。雖然石油出口生意為政府帶去豐厚的收益,一方面國內有大量外籍勞工,另一方面本國人口的失業率居高不下,幾乎四分之一的本國男性勞動人口完全沒有工作吃低保,並且沙特的全部就業人口中,約三分之二是政府僱員。可見幾乎沙特的全國人口都嚴重依賴政府收入供養。

沙特人口50年代僅390萬,如今已達3千多萬,曾沙漠種糧自給

沙特打工的印巴人

石油是沙特的主導性產業,石油產業收入約佔政府總收入的75%、國內生產總值的40%,以及出口收入的90%。這導致沙特經濟抗風險能力差,其經濟狀況長期隨國際石油價格起伏而波動。近年來,石油價格走低,沙特經濟增速顯著放緩;經常性項目持續逆差,只是由於前期積累的豐厚家底掩蓋了相關問題。目前,人口增長過快,加之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已經越來越成為顯著的社會問題。

為應對人口問題,曾經嘗試糧食自給,無奈水少錢多,還是買買賣合算

儘管自然條件並不適合農業發展,但有的錢的土豪也同樣認同“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居安思危的沙特在上世紀60年代起就決心用石油帶來的豐厚收入,下血本建立起現代化的本國農業,沙特一度實現糧食自給,還曾成為世界第六大小麥出口國,不過對於沙特這樣連一條像樣的河流都沒有的國家,農業灌溉全靠地下水。糧食的大面積種植使得沙特的地下水水源面臨枯竭。這種“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已不僅對沙特農業發展造成了極大的損害(因地下水枯竭,沙特小麥產量近年來急速下降,不再能自給自足),也使得土地加速鹽鹼化,甚至使得有限的且寶貴的耕地退回沙漠。

沙特人口50年代僅390萬,如今已達3千多萬,曾沙漠種糧自給

沙特的沙漠農業

由於成本高,且對環境破壞力極大,如果沒有國家的高額補貼,農民(投機者)未必願意從事農業生產,所以説沙特的糧食生產基本是一項賠錢的買賣,沙特政府於2015年宣佈,從2016年起全面禁止多種農作物的種植,改為完全依賴進口,重新走上老路:用碳氫化合物換取碳水化合物,即賣石油、買糧食。

現在的沙特是中東地區最大的食品進口國,約80%的食品消費來自進口。不過在沙特王子的“2030願景”規劃下,依舊提到完全自給自足的農業發展目標,不過由於缺乏天時地利,估計只是“願景”而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35 字。

轉載請註明: 沙特人口50年代僅390萬,如今已達3千多萬,曾沙漠種糧自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