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耿子葉)受今年疫情影響,農貿批發市場一度成為社會熱點,暴露出了管理方面的一些問題和漏洞。儘管遭到極大衝擊,批發市場仍是農產品最主要的流通渠道,目前我國約有70%的農產品都要通過農產品批發市場流通分銷。而且,因為其規模大、品種全、商品來源渠道多,能滿足居民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在今後一段時間仍無法被取代。近日,2020年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年會在湖北宜昌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批發商和經銷商等共同探討農產品批發市場該如何轉型和升級。
2020年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年會。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攝
70%農產品經批發市場分銷 未來仍無法替代
數據顯示,目前全國現有農產品市場4.4萬家,其中批發市場4100多家,年交易額在億元以上的批發市場有1300多家,農貿市場、菜市場和集貿市場近4萬家。2019年,批發市場交易額達到5.7萬億元,交易量9.7億噸,市場內各類經銷商户有240多萬個。目前約70%農產品經由批發市場分銷,農產品批發市場仍然是我國鮮活農產品流通的關鍵環節和主渠道。
在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按下“暫停鍵”後,農產品批發市場環境秩序差、管理粗放、溯源體系缺失等問題進一步暴露,部分否定農批市場的聲音出現。對此,全國多地農產品批發市場採取了嚴格檢測措施,保障了農產品安全流通。
為了加快推動農產品批發市場轉型升級,此前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組織召開研討會,形成了《疫情之下農產品批發市場轉型升級發展報告》。《報告》認為,疫情發生以來,農產品批發市場為緩解農產品賣難及保供穩價、促進社會穩定做出了貢獻。同時,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規模大,品種全,商品來源渠道多,能滿足居民多樣化的消費需求,能有效保障城市居民生活必需品供應,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是其他業態不可替代的。
在年會現場,商務部流通發展司副處長於躍就目前農產品批發行業現狀指出,當前農產品流通的主要問題有基礎設施短板明顯、生產分散短期較難改變、流通成本高收益低等。他建議,批發市場未來應當重點推動分類分區經營、批零分開和取消地下交易。於躍表示,市場方要注重疫情防控措施,注重冷鏈發展,包括中央廚房等,可推進人車物分流管理、購銷存及供應鏈系統、電子結算三個領域進行市場信息化改造。
雙重挑戰下 農批市場加快數字化轉型
當下農批市場發展面臨內部升級和外部壓力的雙重挑戰。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會長馬增俊指出,數字化可以提質增效,降低成本,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一定是數字轉型的時代。
數字化是農貿市場未來發展方向。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攝
馬增俊表示,在疫情防控常態下,批發市場未來發展要積極響應當地政府號召,為政府解憂排難,同時,要加強人流管理和物流創新,加快數字化轉型進程。馬增俊還透露,農貿聯將成立數字化專業委員會,旨在提高行業信息化水平,推動數字化轉型,為數字經濟的到來做好準備工作。
一個小小的土豆,放在智慧電子秤上,不需要任何操作,就可以顯示出產品名稱和價格,這是在2020年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年會上展出的智能設備,小小的一杆秤,吸引了許多農產品批發商的關注。據介紹,目前已有近百家農產品批發市場採用了智能電子秤,此外還有智能車型識別設備、農批冷鏈數字化運營等,正越來越多地應用到農產品批發市場中。
智能零售秤。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攝
記者瞭解到,不少農產品批發市場正在進行線上化試水。江蘇無錫朝陽農批市場每年的線下實體銷售有100億元,其負責人張君君表示,雖然目前線上銷售每年只有1000多萬元,但還是堅持要做線上業務。
數字化是轉型工具,要想真正解決農批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問題,需要認清農批市場的未來發展方向。內蒙古食全食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彭繼遠認為,依託現有資源快速佈局零售市場網絡,搶佔終端市場,為農批市場發展和線上線下融合建立支點是首要出路,另外還要利用現有資源,建立集配加工中心,增加生產加工、分揀分包功能,引導農批市場向標準化、品牌化方向發展,為形成大流通奠定基礎。此外還需引導農批市場培養自營隊伍,從商業物業管理者向實體經營者轉變,解決農批市場盈利單一和盈利能力弱的問題。
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危卓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