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對綠氫尚處於摸索階段,到底該如何定義綠氫?綠氫的應用有哪些?到2030年全球能否生產1億噸綠氫?當下正是討論這些問題的時候。5月18日,全球綠氫大會中國區域平行論壇在大興國際氫能示範區舉辦。論壇現場,業界專家學者、企業、政府官員等就“綠氫”展開了討論,有專家認為,綠氫將是未來許多問題的答案。
全球綠氫大會中國區平行論壇現場。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攝
綠氫尚沒有統一定義
大興國際氫能示範區決策委員會聯席主席於幹表示,在全球綠氫大會籌備期間,國際綠氫組織(GH2)提出了兩個比較有意思的點,“我把它總結為兩個數字單位,一個是一億噸,即到2030年全球生產一億噸綠氫的目標;一個是一公斤,即每生產一公斤氫氣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小於一公斤的綠氫定義。”
“現階段,凡是符合這個條件的可以先定義為綠氫。”於幹表示,從國際綠氫組織成立以來,一直在推進建立全球綠氫標準,但是綠氫標準的建立並不易。對於國際綠氫組織來説,拿出一本厚厚的技術性較強的綠氫標準,是必須認真從事的工作,但並不是引發全社會認知和重視的最佳答案,人們更需要的是能聽得懂,帶有一定號召力的提法,來代表現階段要推動綠氫標準建設的共識。經過多次討論之後,專家們達成了這樣一個共識,由此定義了這個公眾性較強的綠氫標準,即每生產一公斤氫氣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小於一公斤。
“不過,關於綠氫的定義尚存在許多爭議。”於幹表示,比如説除了在國內的氫能源界通常提到的藍氫、灰氫之外,還有叫做粉氫的概念,其實就是核能制氫、反應堆制氫,在這個議題上就存在兩個方面的相當激烈的爭執和對立。
“氫能現在很熱,社會各界都非常關注,而且技術產業發展非常快。”全國氫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馬林聰表示,對於綠氫,現在實際上沒有統一的標準,大家也都在探討什麼叫做綠氫?在定義綠氫方面,涉及技術、經濟、環境,還有裝備、工藝等各方面,影響因素較多。“在配合氫能產業發展的技術標準方面,中國非常重視。我們要根據國際碳足跡的標準思想和我國基本特點來綜合考量,目前,我們正在研究制定綠氫評價標準,從幾個維度去評價,達到什麼程度,要經過深入細緻的研究之後,才能形成標準。”
中國是一個綠氫強國
圍繞“中國:一個綠氫強國”的主題,在平行論壇上,專家學者還就綠氫發展的國家政策、產業發展、技術突破、實際應用等方面展開討論。
2022年3月,中國首個氫能產業中長期規劃《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發佈,這也意味着我國氫能產業或將迎來快速發展。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表示,《規劃》提出,到2025年,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達到5萬輛,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萬-20萬噸。《規劃》明確,要重點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也就是綠氫,嚴格控制化石能源制氫。中國發展氫能的政策,不僅是從本國能源和產業發展的需要出發,也是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責任擔當。
2021年,中國製氫產量約3300萬噸,可再生能源裝機量全球第一,在綠氫製造、供給和產業發展上還有很大潛力,市場和投資前景廣闊。解振華表示,中國已經在制氫、儲運、交通運輸應用等領域取得積極進展,但在一些關鍵技術和廣泛應用方面還存在一些短板,還需要和各國之間開展政府間的政策對話和務實合作,鼓勵支持地方企業智庫間的技術產業投資合作,追求合作共贏。
在剛剛過去的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北京投入了近1000輛的氫燃料電池汽車。國家電投集團投入了150輛大巴,驗證了其在燃料電池技術研發和生產,以及在完成燃料電池產品開發等方面,已經具備了規模化推廣的條件。
國家電投集團氫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銀廣表示,從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在氫能的應用方面,交通還是最先可以突破的領域。到2025年,我們國家規劃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達到5萬輛,屆時就可以帶動10萬噸-20萬噸氫氣的需求。不過,隨之而來的,破解氫能產業發展瓶頸,推進產業發展的難題,還需要及時解決,下一步國家電投將以應用拉動、遠端驅動、雙向並行三個策略尋求突破。
“氫能的發展是不可阻擋的,人類要解決氣候問題離不開氫能的發展。中國和全世界一樣,對氫能的認識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特別是在未來的氣候變化中,氫能在能源結構中的重要作用,中國政府和各地方政府,還有企業、機構都給予了高度重視。”中國工程院院士幹勇認為,目前我國成熟的風電和光伏應作為綠氫的主要能源來源,出台相關政策,在氫能生產運用的政策環境中達到經濟的可行性,“可以在技術應用密集地方,比如説港口、機場,儘快和現有的能源進行比較”。
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