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位嘉實基金的基金經理出來道歉了,據説還是投資總監,管理規模超過500億,7只產品回撤超20%,面對年後的基金淨值回撤深感抱歉。但是他同時表示,如果對於業績能夠符合預期,甚至能夠超預期的公司,跌了20%之後反而是加倉的機會。
那麼,對於這種説法,你怎麼看呢?
我想説的是,這個觀點大部分人還是比較認同的,抱團股之所以會分化,主要還在於有些抱團股業績不及預期,所以會持續下跌,如果業績符合預期,那麼跌下來反而是加倉的機會,後市會繼續向上,真正體現價值就應該從業績上體現。
不過,我個人認為,這話説的是沒錯,但是到底什麼是正確的預期又是個難説的問題,或許20%的增速符合一部分人的預期,但也有部分人需要50%才能基本滿足。歸根結底,成長性確實能夠一定程度上支撐相對的高估值,但高估值迴歸的壓力有時候好業績也顯得力不從心。
抱團股機構眾多,就好比大家都在一路上漲裏面吃飽喝足,現在要買單了,都是別走別走我去加個20塊錢的菜,再喝一杯!
信你個鬼,你先跑了,跑的晚的買單都是你的,只要有個把不講武德的想先跑,就是一路繼續砸下來,幾十億幾百億,跑都跑不掉。
從歷史經驗來看,賽道股止跌看三個方面:
一是流動性何時見底;
二是賽道股盈利能力是否提升;
三是增量援軍何時到來。
目前,對很多抱團股來説估值還是高了,抱團股其實很多也是週期股,只是曾經被抱團而已,等跌回幾倍、十幾倍PE,大家就會公認,週期股就只值這個錢。比如現在正熱的光伏、風電等,也曾經的產能過剩,一地雞毛。現在,只是一個新週期的開始,最終還是會走向產能再次過剩,市場經濟的規律是無法改變的。
總之,我個人情願繼續等待,抱團鬆手不是機會,踩踏才是真正的機會。好價格,好公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尺子。該出手時再出手,風風火火闖韭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