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介公司不能僅注重流量

  【市場觀潮】婚介公司不能僅注重流量

  上週六是七夕節,對於不少大齡男女青年來説,通過各種線上或線下婚介機構尋找合適的“另一半”,已經成為許多人的選擇。

  天眼查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共有11萬家婚介企業,但其中超過六成都是小微企業,超過半數企業成立在1~5年區間之內。由此可見,婚介市場正處於上升期,有的頭部企業也開始吸引投融資。而在各大視頻平台上,相親節目也不斷增多,花樣持續翻新,收穫流量關注。

  事實上,婚介市場的火熱,不只是單純的“牽線搭橋”,更為重要的是其背後的流量和衍生市場。通過進入婚介市場,企業一方面可以通過年輕人對婚介的關注吸引流量,另一方面則可以介入相親後的諸多消費場景。從交往時的吃飯電影旅遊,到成家時的婚禮婚紗裝修傢俱,甚至之後的育兒環節,這些消費場景,都是自有緣人相識而始。

  但是,與婚介市場充滿活力相對應的是,當下亂象依舊存在。不論是相親節目還是婚戀平台,抑或是線下相親組織機構,其參與者的完整真實情況、其活動的成功率,消費者均處於信息不對稱的地位上,甚至婚介機構也難以核實所有參與者的信息。當然,這也增加了婚介的實際參與者的焦慮感。

  另外,婚介市場缺乏收費標準,缺少行業標準,監管乏力等情況,都導致不少應徵者上當,缺少投訴解決渠道。更為關鍵的是,消費者遇到的問題往往只能走合同糾紛,但消費者在婚介過程中損失的情感,有時難以用經濟來彌補,這更影響了消費者對婚介平台的信任度,對婚介行業的長遠發展不利。

  在接觸不少大齡男女青年的過程中,不少人坦言,如果做實名社交的某某網還像當年一樣,自己應該很容易找到有自己心儀經歷、性格、喜好的另一半吧。事實上,婚姻並不是簡單匹配經濟條件、興趣愛好等就能湊對成功,男女雙方是在持續的交往過程中瞭解對方是否合適,而無關對錯。換言之,婚介和相親本來就是社交的一種延續,要以做實名社交的心態和方式,而不是以“價高者得”的心態和方式做婚介。現階段,國內實名社交市場並不明朗,但這並不表明不存在實名社交市場,只是操作方式仍有待調整。會不會有婚介平台最終發展成社交平台,抑或是有社交平台做出了衍生婚介功能,都有待進一步觀察。

  不過,在這些嘗試之前,最先要做的,還應該是規範市場。

  趙昂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99 字。

轉載請註明: 婚介公司不能僅注重流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