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張軼鵬:將企業社會責任融入日常業務,發揮專業優勢科學救助

伊利張軼鵬:將企業社會責任融入日常業務,發揮專業優勢科學救助

伊利集團副總裁張軼鵬。

8月5日,2021貝殼財經夏季峯會“數字經濟:通往未來之路”拉開帷幕。在“可持續發展之路及企業社會責任”圓桌論壇上,伊利集團副總裁張軼鵬分享了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重點,他表示,在突發公共事件的救援中,企業是重要的社會力量,企業要着眼於自身優勢,在專業領域內發揮作用。

公共事件救援中企業要發揮專業和優勢,不要盲目救助

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企業可以發揮何種力量?張軼鵬表示,各行各業的企業在不同的領域有各自的專長和優勢,有很多的資源可以利用,是非常重要的社會力量。要將這種力量發揮出來,企業首先應該有“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的意識,需要有前期預案,危難發生的時候,如果沒有前期預案可能就會無序救助、非科學救助。其次,每一個行業、每一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特長和優勢,要做自己專業的事情,發揮自己的優勢,而不是盲目地參與其中。

張軼鵬指出,做援助行為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初心。舉例來説,去年武漢疫情封城,金銀潭醫院是重點,當時整個銷售渠道基本斷了,醫護人員更加需要營養,伊利就從黃岡工廠出發把牛奶送到金銀潭醫院。另一個例子是河南的洪澇災害事件,洪澇災害中食品和健康的飲用水較為短缺,伊利把牛奶、礦泉水送到河南兒童福利院。另外,還要公開透明,不能做假做秀。

企業社會責任如何與企業長期發展戰略優勢相結合?張軼鵬表示,公益只是企業社會責任中的一小部分。伊利集團的社會責任管理系統已經經過多次升級,對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選取9個目標納入到集團發展戰略中;還建立了一套三級體系,包括集團層面的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委員會下設的秘書處以及遍佈每個部門和業務條線的可持續發展聯絡員。同時,伊利聯合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一起做好可持續發展工作,包括種植業、養殖業,中間的物流、加工業,以及消費服務業,跨越一、二、三產業。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套從戰略層面出發、滲透於日常業務經營的體系,與企業發展、行業發展、生態鏈發展是融合在一起的。

可持續發展目標與業務體系雙線並行,未來將會持續推進減碳

環境問題既事關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也事關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國提出了碳達峯、碳中和“3060”目標,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峯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企業是達成雙碳目標的首要主體。

張軼鵬表示,伊利集團從2010年以來就開始進行減碳的排查,也實行了比較具體的行動。11年時間內,伊利集團實現減碳651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節約107億度電。具體來講,伊利集團在減碳排查過程中是全產業鏈排查,在種植、養殖、加工三個系統中進行,同時也在全球佈局的分公司進行排查。另外,通過數字化轉型等方式,讓產業鏈的相關方實現互信、互認、互通、互連,提高工作效率,也是減碳的途徑。

他還提出,伊利集團已經設定了“雙碳”目標,未來會隨着集團的戰略發展,將減碳之路持續走下去。

對於企業中長期的可持續發展趨勢,張軼鵬表示,伊利集團目前已經制定了到2025年的可持續發展綱要。在業務發展方面,伊利的一個目標是要在2025年前成為全球乳業前三名。同時,可持續發展目標與業務發展的目標是雙線並行的,在完成企業業務發展目標的同時,伊利還確定了集團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伊利每年會隨年報同步公佈可持續發展報告,是否落實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目標,報告裏都有所體現。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顧志娟 編輯 徐超 校對 李世輝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89 字。

轉載請註明: 伊利張軼鵬:將企業社會責任融入日常業務,發揮專業優勢科學救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