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半年報“交卷”時,萬得資訊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募基金年分紅總額逾2460億元、基金管理費收入激增近七成、資管規模破1萬億元基金公司數已增至8家,3類數據分別創出近5年新高。分紅、管理費、資產管理規模歷來是公募基金等財富管理機構熱衷比拼的“三大件”。有投資者戲稱,下半年為百姓理財時炫耀“三大件”的機構恐怕將更多,“分紅冠軍”“管理費大王”“規模巨頭”等各種營銷噱頭會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這“三大件”有沒有用呢?對機構投資者和財富管理機構自身而言,“三大件”作用突出。以公募基金為例,分紅雖然不改變基金持有人的淨資產,卻能幫助機構投資者“借道”分紅合理減免部分税收成本。比如,某投資者花100元申購100份基金,每10份分紅5元,分紅後投資者還剩50份基金。若不計市場波動,剩餘基金的價值(50元)和投資者分紅所得現金(50元)相加仍是100元。折騰一圈,100元看似沒變化,但根據相關規定,那分紅“落袋”的50元有可能享受暫不徵收企業所得税的優惠。在實踐中,若考慮市場波動風險,一般分紅較多的固定收益類基金,會受到有特殊需求的機構投資者青睞。
管理費和資產管理規模這“兩大件”對財富管理機構的好處則更顯而易見。與銀行吸儲的道理有部分相似之處,公募基金等財富管理機構吸納更多投資者的資金,意味着資管規模更大,多數基金公司無需太考慮業績,也能從中抽取豐厚的管理費收入。
但“三大件”對普通個人投資者的現實意義實則很有限。由於資金量不大,普通投資者買基金的主要訴求其實只有兩個:“增加財產性收入”和“持有更多適應家庭財富管理需求的金融產品”,對“借道”固收基金分紅避税的需求極小。進而言之,即便基金公司規模再大、管理費和網紅基金經理再多,對回應個人投資者增收和豐富財富管理產品這兩大訴求的效果甚微。
為百姓理財時,公募基金等財富管理機構再像過去一樣炫耀“老三大件”已經落伍了。站在新的發展時點,財富管理機構的“新三大件”正呼之欲出:以更大格局提升行業發展質量、幫助居民增加財產性收入、培育信義文化。
今後,僅有資管規模和管理費,沒有踐行價值投資,這樣“大而不強”的財富管理機構肯定難以行穩致遠,要有打造“精品店”的意識,全面提升行業發展質量。從公募基金結構看,儘管權益類基金佔比較快提升,對改善產品結構起到積極作用,但基金的資金來源、期限結構和投資行為短期化特徵還較為明顯;而私募基金雖然登記數量大幅增長,但行業仍存在多而不精、大而不強、魚龍混雜等情況,亟需正本清源。
基金管理費和分紅數額年年增長,但基民的收益參差不齊、質疑聲頗多,在行業自身發展和客户價值增長的同提升、共進步方面,基金業還有很多“短板”要補。其中的首要任務是賺取真實利潤,幫助居民增加財產性收入。一方面,儘快擺脱業績考核短期化趨勢,避免旱澇保收與過度激勵現象;另一方面,跳出相對收益的狹隘格局,用絕對收益、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的指揮棒為行業發展導航,不搞分紅的數字遊戲忽悠普通投資者。
在行業文化方面,針對經營理念急功近利、基金銷售過度娛樂化、規模至上等問題,要加快建設“合規、誠信、專業、穩健”的行業文化,把“受人之託,代客理財”的信義精神融入日常投資和研究中去,切實提升自身資管能力。
歸根結底,財富管理機構的資金來自投資者,生存依靠投資者,也理應將“滿足居民財富配置需求和增加財產性收入”作為主要任務。那些為百姓理財時仍在炫耀“老三大件”的機構該醒醒了,抓緊備齊“新三大件”才是今後發展的正道。(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