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作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一分子,我們每個人有什麼樣的體驗?
第一,直接體現在我們的收入水平增長方面。收入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消費水平。從國家層面看,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00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兩年超過1萬美元,這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這些指標與我們的收入水平有着直接的關聯,國民經濟在GDP100萬億元、人均GDP1萬美元的基數上穩定運行和持續增長,決定着就業、收入的穩定持續增長,也決定着消費需求滿足程度在當下基礎上將持續提升。
第二,體現在消費質量水平的提高方面。作為消費者,在收入水平穩定增長的基礎上,決定消費需求滿足程度的,是不同消費者根據自身偏好選擇的消費品數量、消費品質量、消費品組合。最直觀的體驗就是當下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方式的網絡購物,能滿足各種各樣的商品和服務需求,“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找不到的”。消費品的極大豐富和品質質量的提升,是供給與需求進一步匹配的體現,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體現。
第三,體現在非物質的消費方面。消費者需要滿足的不僅是物質方面的需求,還有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一個表徵性的指標就是休閒時間,因為精神文化需求的滿足都要以休閒時間為依存。從每週“單休”到“雙休”的變化、法定節假日的增加、帶薪休假制度的逐步完善,反映了我們在非物質消費方面的進步。之所以能實現在收入水平不減少的基礎上增加休閒時間,是因為各行各業通過技術創新、技術進步等實現了勞動生產率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第四,體現在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的大幅提升方面。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離不開必要的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這方面的直觀體驗,是我們平時對電力、自來水、電信、公共交通等資源和公共基礎設施的充分及便捷使用。之所以能夠達到這種水平,是國家持續加大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結果。比如,交通的便捷。現在,大多數城市基本都能實現當天出發當天到達,這都是國家在高鐵、高速公路、航空等交通網絡建設方面持續投資的結果。
第五,體現在社會保障的全覆蓋和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方面。社會保障是關乎我們最直接、最現實利益的制度,既關係到基本生活,也關係到社會公平,還關係到改革發展成果的共享。現在,人們在面對養老、疾病、失業、貧困等風險時都有相應的制度保障,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相當程度上解除了各方面的後顧之憂。
第六,體現在生態環境質量的改進方面。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污染防治攻堅戰,各地空氣環境、水體環境質量都得到較大程度的提升。這既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發展方式改變的必然選擇,也是滿足社會成員在實現物質財富、精神文化生活、生態環境需求等方面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作者:鍾茂初,系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