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大勢
近期,國家醫保局會同財政部印發《關於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明確將長期護理險試點擴圍。根據政策,通過評估的老人,根據失能程度等級不同每週可獲得3到7小時的服務。比如一位參與的老人每週5小時的上門醫療照護,費用65元1小時,自己只需掏6.5元,其餘90%由長護險基金支付。2019年,這項服務已惠及失能老人近50萬人。
在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5項社會保險之外,增設一項新的社會保險——長期護理保險,其實是着眼於中國社會的發展趨勢。中國正逐步邁入老齡化社會,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1.9%,0-14歲人口占比降至16.9%,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從成年型進入老年型僅用了18年左右的時間。
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將帶來更多的醫療及其他公共保障訴求。另一組數據顯示,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成果顯示,中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超過4000萬人,其中重度失能老人佔相當比例。對於這一老人羣體而言,需要更多的上門服務,這也就是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加快試點的原因所在。
從保險的價值來看,保險不僅是聚合眾人之力,從而服務於公眾的保障制度,更為重要的是,保險是每個人對於未來需求的提前儲備,也能通過制度設計,最大程度減少個人因意外及其他原因所要承受的沉重負擔。
長期護理保險的出現,將為老齡化社會提供更完善的公共保障。一方面,對於失能老人來説,通過長期護理保險,可以獲得更周到的上門服務,提高其生活質量,使其獲得最大程度的生活獨立和人格尊嚴。另一方面,則會緩解子女的照料壓力,同時會帶動相應的市場化服務體系建設。比如針對這一需求,會有更多人通過專業化學習掌握相關服務技能,從而以服務換取報酬,帶動就業,也會因市場規模的逐步擴大,吸引更多企業和資本加入,如同前些年的養老院等建設一樣,形成老齡化服務產業的又一新增長極。
據測算,以4000萬失能老人為基數,按照3∶1的護理服務配置,護理人員需要1000多萬。有資料顯示,全國只有10餘所院校設有養老護理專業,難以滿足市場需要。可以預料的是,未來圍繞長期護理保險,首先會有相應的培訓市場,培訓機構會大量出現,這有利於企業和資金進場投資;其次,隨着越來越多的人看到這一職業發展機會加入其中,又會逐步推動護理服務層次提升,未來可以形成高中低不同層次的服務標準及服務機構、人員,帶來護理產業的更快發展。
由此,社保第六險的推廣,不僅能為老齡化社會提供更完善的公共保障,補充社保的社會服務功能,還能催生新的市場發展空間,形成藍海產業,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均收入的提高,以及未來更多人逐步邁入老年,長期護理保險也可同步提升繳納基數,從而帶來更高的服務標準及資金投放,也就會讓長期護理產業得到更多的發展機會。
□畢舸(財經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