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上介紹了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生態環境保護髮生的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十八大以來這十年,我國碳排放強度下降了34.4%,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態勢;同時,碳匯能力持續提升,森林碳匯增長7.3%。
過去10年中,我國低碳轉型減排情況如何?數據顯示,全國單位GDP碳排放強度下降34.4%。目前,我國風、光、水、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都穩居世界第一;中國森林面積達約2.3億公頃,成為全球“增綠”的主力軍……
無論是調整能源結構還是發展綠色工業,都需要科技創新和金融助力。為支持各產業低碳轉型,我國綠色金融產業孕育而生。
2012年,我國發布《綠色信貸指引》,初步建立我國綠色信貸制度框架。2016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發佈《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確立了中國綠色金融體系建設的頂層架構。
近年來,我國綠色金融不斷髮展,各項綠色金融制度逐步完善。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年我國綠色貸款高速增長。2022年6月末,本外幣貸款餘額同比增長40.4%。2019年至2021年,我國綠色貸款餘額逐年增長;到2022年上半年,本外幣綠色貸款餘額已達19.55萬億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間接碳減排效益項目的貸款額佔綠色貸款總額的66.2%。
雖然我國綠色債券起步略晚,但發展勢頭強勁。2014年,我國僅發行1只綠色債券,發行金額共計10億元,到2021年,我國發行綠色債券數量達485只,發行金額達6075億元。據央行研究院分析,截至2022年6月末,我國綠色債券存量規模1.2萬億元,位居全球第二位。
除貸款、債券、保險等各類綠色金融產品之外,我國還推出多種金融工具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投向綠色低碳領域。
2021年,中國人民銀行接連創設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兩項工具,分別向金融機構發放低成本資金1827億元和357億元,支持金融機構共發放貸款3484億元,從而帶動減排二氧化碳當量超600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