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深耕冰雪運動行業20年的創業者:“熱潮剛剛點燃”

由 濮陽南煙 發佈於 財經

2月8日,北京首鋼滑雪大跳台,谷愛凌以偏軸轉體1620度的高難度動作,奪得冬奧會歷史上第一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的金牌。

GOSKI創始人賴剛回憶起這一幕,至今仍感到不可思議。幾年前,作為國內首家簽下谷愛凌的品牌,GOSKI曾拍攝過一部《少年志》的紀錄片,記錄下谷愛凌和蘇翊鳴滑雪的日常,而後者也摘得了冬奧會單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礙技巧決賽的銀牌。

紀錄片《少年志》記錄了谷愛凌和蘇翊鳴滑雪的日常。視頻截圖

2004年 “70後”賴剛選擇進軍冰雪行業,創建了單板滑雪領域垂直社區“單板地帶”,以及滑雪專業社區平台“GOSKI”,還成立了自己的雪具用品連鎖品牌和品牌代理公司。

2012年,賴剛的單板地帶俱樂部開始舉辦滑雪青訓營,蘇翊鳴正是參與者之一。十年時間,青訓營走出了很多滑雪“發燒友”,他們成為職業選手、教練或是其他相關的滑雪從業者。

從2000年第一次接觸滑雪到2022年北京冬奧會舉辦,賴剛見證了這個行業的起飛。天眼查數據顯示,2015年北京成功申辦冬奧會,冰雪運動相關企業從當年起開始快速增長,約55%的相關企業成立於近5年。2021年國內新增超1400家冰雪運動相關企業,同比增長24%。

“風口來了”,賴剛分享了20年來他對行業的觀察,“未來十年還會高速發展,目前還遠遠沒到成熟的時候。”

GOSKI創始人賴剛。受訪者供圖

“因為喜歡進入滑雪行業”

新京報:你是哪一年開始接觸滑雪的?

賴剛:2000年那會兒,我在一個網站做體育頻道採編工作。當時要做一個冰雪頻道,想了解滑雪是怎麼回事,就去了亞布力採訪。我記得,在亞布力的第二天,就上了雪場的高級道,亞布力的6號雪道。後來天快黑了,我在山頂下不來,兩個滑雪教練一前一後夾着把我護送下山,那次印象特別深刻。

新京報:當時國內滑雪圈是什麼樣的情況?

賴剛:2000年之後,北京才開始有滑雪場。北京其實是一個很大的消費市場。在此之前,一些喜歡嚐鮮的人只能不辭辛苦地去東北滑雪。在以前那種交通環境下, 他們要到黑龍江、亞布力,或者到運動員訓練的地方去滑雪。只有對這項運動抱有極大熱情的人,才可能參與。所以那時滑雪的人是非常非常稀少的,基本都是專業運動員、從業教練、外國人等,滑雪這項運動很小眾。畢竟參與的時間、經濟成本都過高,這項運動遠遠沒有進入到大眾市場。

新京報:2004年辭職創業時,為什麼會選擇冰雪行業?

賴剛:當時是想先辭職,至於具體能幹什麼再説。觀察了一番,覺得滑雪是個空白地帶,而且自己也喜歡滑雪。既然這麼喜歡,那就開個雪具店吧。在户外運動網站上公開徵集到兩個滑雪發燒友成為合夥人,就這樣開始了第一次創業。

其實我不算是最早進入滑雪市場的一批人,2002年、2003年國外一些品牌就已經開始進入中國了。還有一批比我年紀更大些的發燒友,他們比我更早開始做這一行。當時中國滑雪市場處於萌芽階段,滑雪運動品牌都是國外的,做事的是中國人。

新京報:創業初期是如何推廣的?

賴剛:我和另一個創始人一起搭建了一個“單板地帶”的滑雪論壇,我們在户外運動網站和“單板地帶”發帖,圍繞着怎麼提高技術、如何挑選裝備以及去哪裏滑雪等滑雪愛好者的“痛點”發起討論,也召集活動,分享遊記攻略,每天有上百條的留言和上千條的回覆。

我相信很多領域都是這樣,總有這麼一小撥兒人像火種一樣,先被一個偶然的事情或者身邊的朋友激發,然後網上搜索,搜到我們的滑雪論壇。一看已經有幾十個或者説幾百個用户在上面討論這個事情,覺得挺有意思。這樣的話,人就越聚越多。一兩年以後,我們的“單板地帶”就成為全國最大的一個滑雪網論壇了,很多滑雪人對“單板地帶”還是比較有情懷的。

新京報:創業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什麼?

賴剛:市場還是太小。我印象特別深的是,我第一年做這項生意的時候代理了一個國外的品牌,結果發現新的東西比較貴,根本就賣不出去。後來沒辦法了,也不能明目張膽地打折,就在地上搓兩下,然後告訴別人這是二手的,或者這是損壞的,有劃痕的,通過這種方式降價才渡過難關,要不然真的是束手無策了。

2021年“單板地帶”青訓營合照。圖片來自GOSKI公眾號

“從小朋友開始抓起”

新京報:你第一次見到谷愛凌是什麼樣的契機?

賴剛:是2015年北京申辦冬奧會成功那天。當時北京滑友圈組織了一個線下的聚會,大家一起看電視直播等待揭曉結果。大家共同慶祝這個時刻,谷愛凌和她媽媽也在,她在蹦牀上蹦蹦跳跳,非常有活力,我當時就覺得這個小姑娘非常熱愛滑雪。

新京報:拍攝紀錄片《少年志》,為什麼會選中谷愛凌和蘇翊鳴?

賴剛:其實這兩個小朋友當時已經是脱穎而出了。他們在十一二歲的年齡階段時,第一,對滑雪很有熱情,不是被爸爸媽媽逼着練的。第二,技術水平在同齡人裏是脱穎而出的。谷愛凌每年暑假都會來國內的雪場訓練,因為來滑雪的小姑娘本來就不多,可以説就她一個。她經常去蹦牀跳大跳台。就這麼接觸了一年之後,圈內的人對她非常認可。而且很重要一點,她八九歲就在美國拿很多獎了,拿超齡的獎,比如她9歲就可以拿11歲的冠軍,已經是小明星了。

新京報:你曾經提到,拍紀錄片的初衷是想讓谷愛凌和蘇翊鳴的母親交流育兒經驗,你怎麼看待他們的家庭教育?

賴剛:我覺得每個人都會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風格,他們都是根據自己的家庭環境、成長背景,選擇支持孩子的興趣,不是那種棍棒式的,而是呵護式的、引領式的,最後都不約而同地取得了成功,家庭的氛圍也非常融洽,孩子也很有出息。

新京報:你們的青訓營是如何開展的?

賴剛:青訓營始創於2012年,是我們“單板地帶”夏季最主要的活動之一,致力於發掘中國有潛力的單板年輕滑手。每年夏天,我們會對國內有潛質的年輕人提供一次公益性訓練營,為期4周,請國內最好的滑手來當教練。每年差不多三五十人。蘇翊鳴是我們頭幾屆的小營員,那時候可能只有二三十人蔘加。現在已經辦了十屆了,這十年裏,有挺高比例的小營員成為職業運動員、教練或是這一行的其他相關從業者。

新京報:為什麼要做滑雪青訓營?

賴剛:什麼事情都要從小朋友開始抓起,他們代表了積極向上的狀態。現在的年輕人跟我們以前那些玩體育的人完全是兩代人,他們是純粹的興趣驅動,通過家庭和社會的力量來培養。有這麼一些比較好的苗子,比如説他們的家庭教育比較成功,待人接物等,都是很陽光的,我們就會安排他們代言或是拍攝,去推廣這項運動。

2016年11月,賴剛公佈簽約谷愛凌和蘇翊鳴為代言人。受訪者供圖

“熱潮剛剛點燃”

新京報:從事這一行已經20年,你感覺冰雪運動這一行業趨勢如何?

賴剛:就我們公司內部而言,從2011年到現在,我們每年一直在以不低於30%的增速高速增長。

疫情這兩三年,國內滑雪熱度急劇提升。從綜藝節目的明星,到朋友圈曬滑雪的人,都可以看得出來。因為以前常年定期去國外滑雪的人沒法出國了,這些人有消費力,也有影響力。比如説一個經常去國外旅遊的人出不去了,他説咱們一塊去國內某個地方滑雪,就很可能帶動三五個人。

新京報:冬奧會有沒有給冰雪行業帶來助力?

賴剛:一定有的。北京的就不用説了,北京的雪場排隊都被戲説是去罰站,因為去雪場的人太多了,就連新疆的雪場春節期間也是人滿為患。

新京報:你擔心冬奧會之後滑雪熱度會有所減退嗎?

賴剛:我一點都不擔心,因為在冬奧會閉環管理以及因為疫情人員流動減少的情況下,雪場還這麼火爆,我對冬奧會之後的整個形勢簡直樂觀得不得了。冰雪行業未來10年還會高速發展,目前還遠遠沒到成熟。

今年冬奧會,來找我們的投資機構多了不少,包括跟同行的一些聊天和觀察,都是相當火熱的。我們的利潤在春節期間比去年同期增長了80%,我相信北京雪場在這個春節都創造了自己的歷史新高。

新京報:冬奧會之後,冰雪產業如何才能創造長期的價值?

賴剛:首先我們對市場比較樂觀。我相信市場是剛剛起步,熱潮剛剛點燃。願意去接觸滑雪的人越來越多,基礎設施也會越來越好,滑雪體驗越來越好,所以我認為我們的環境已經具備條件,是我們大顯身手的時候了。其次,行業競爭也越來越常規,我們不希望我們起個大早趕了個晚集,而是通過我們的內部練兵、團隊迭代、資源累積,從而擴大優勢,考驗我們的更多細節。

新京報記者 李照 實習生 楊姍 編輯 袁國禮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