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貿觀止|機遇挑戰並存,中國企業如何順勢而為擁抱“雙碳”未來

服貿觀止|機遇挑戰並存,中國企業如何順勢而為擁抱“雙碳”未來

實現“雙碳”目標,雖然給世界經濟帶來了重大變化和諸多挑戰,但是也提供了廣闊的創新舞台。9月3日,中國碳中和經濟發展論壇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會上,4位中國可持續發展領域領軍企業負責人進行了現場演講,共享低碳經驗,“‘碳’索綠色發展,共築低碳未來”。

制定戰略,“碳”索綠色發展

實現“雙碳”目標是一項複雜工程和長期任務,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需要全社會協同合作,共同發力,企業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環。作為全球領先的特大型基礎設施綜合服務商的負責人,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陳重介紹,中交集團始終堅持以綠色低碳轉型作為保障科技型、管理型、質量型世界一流企業建設的有力支撐,緊跟“碳達峯碳中和”步伐,積極主動順應綠色低碳發展潮流。

據介紹,中交集團制定了“十四五”綠色低碳發展規劃,制定公司“雙碳”標準規範、指標和考核評價體系,印發《中交集團綠色低碳行動方案》,全面繪製綠色低碳發展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以戰略引領、碳排放考核、綠色金融、碳交易為抓手,推動綠色產業鏈、綠色裝備、綠色金融、碳資產、綠色供應鏈五大領域全面提升,構建規劃、標準、科技、佈局、金融、資產等六大工作體系,為全面落實‘雙碳’目標構建高質量的戰略佈局。”陳重表示。

“碳”索綠色發展,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林曉東也提出走數字經濟林蔭路的雙碳戰略。“即通過科技創新,從綠色運營、綠色供應鏈、綠色ICT基座、綠色行業賦能四個維度踐行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助力雙碳目標的達成。”

其中,在綠色ICT基座上,林曉東介紹,運營商作為ICT行業重要一環,在雙碳目標作用下也紛紛制定了碳達峯和碳中和的目標。“而我們非常關注運營商的減碳需求,便以綠色能源降低在網絡引入階段的碳排放,以綠色站點、綠色數據中心等降低在使用環節的碳排放,共同打造綠色ICT基座”。

而綠色供應鏈則是指與上下游通力合作,攜手全球160餘家環保服務商,打造出覆蓋全球的綠色循環網絡,在原材料、元器件的選擇、物流循環利用、物流運輸等環節和全球價值供應鏈夥伴共同實現節能減排目標。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與48家頭部供應商制定了去碳的戰略規劃,在未來的5-10年內,我們希望大部分供應商都是來自於有雙碳目標的合作伙伴,我們在採購管理過程中也將通過多種方式積極推進供應商的碳排放,持續提升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發展競爭力。”林曉東表示。

成果初顯,共築“雙碳”未來

持續多年的倡議下,綠色發展成果初顯。例如,在新能源方面,晶澳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孫廣彬指出,2022年全球未來光伏裝機預測是250GW左右,2025年時候達到350GW左右,全球市場無限在擴大,化石能源比重在減少。

“既然市場這麼大,更要在經營層面和所有制造產業鏈主張完全使用可再生能源。”孫廣彬表示。據介紹,晶澳佔全球15%以上的市場份額,目前累計出貨全球達到了100GW,計算下來每年能夠為全球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大概1億噸,且以後市場份額還會持續增長。

“跟我們差不多的中國企業還有4到5家,跟晶澳企業一樣,基本上佔全球份額15%-18%之間。”孫廣彬表示,“目前,在光伏方面,全球前10家企業裏有8家是中國的,中國的光伏企業在技術上,特別是在碳中和、碳達標的規劃和實際應用上走在世界前列。”

此外,阿里巴巴去年在國家的雙碳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共同富裕戰略之下,內部組建了圍繞ESG工作的治理架構,在組織管理層面做了設定和保障。在隨之形成的ESG工作小組指導之下,餓了麼“我的”界面裏多了“e點碳”。

“消費者在平台點小份餐或者一人食,或者選擇無需餐具等綠色減排行為都會跟‘e點碳’系統連接,每一天買外賣不要筷子就意味着每天都在減排,現在已經減了6萬多噸的量了。”阿里巴巴集團合夥人、餓了麼總裁方永新表示,“我們希望通過技術和產品向消費者傳達一個暗示:每一個動作、每個消費行為都可以為國家和社會減碳行為做一些貢獻。”

小改變將可能創造“雙碳”大未來。在一系列類似“e點碳”的減排項目基礎上,方永新表示,公司做出了承諾:不晚於2030年前,實現自身運營的碳中和,不晚於 2030 年,阿里巴巴協同上下游價值鏈實現碳排放強度比 2020 年降低 50%;同時到2035年時候承諾帶着3+範圍內生態夥伴達到15億噸碳排放減排目標。

“目標挺難挺有挑戰,但這既是業務上規劃的特色,也是平台盡的責任和義務。”方永新表示,同時,他倡議,“雖然阿里巴巴有很多平台、消費者和商家,但是在減碳領域是不專業的,希望有更多專業的機構、領導、協會跟我們一起在不同點和消費場景上面尋找合作方法,幫助不同賽道找到它的解決方案。”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冉黎黎/文並攝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97 字。

轉載請註明: 服貿觀止|機遇挑戰並存,中國企業如何順勢而為擁抱“雙碳”未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