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漲了!澳洲鋰礦再拍出天價,國內電池廠打響利潤保衞戰
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林前
鋰價上漲趨勢仍未見頂。
日前,澳大利亞鋰礦商皮爾巴拉宣佈,第六次(今年第三次)鋰精礦拍賣提前結束,其接受了一位買家約7017美元/噸的報價,這較一個月前的拍賣價6586美元/噸,漲幅達到6.5%。
值得一提的是,高盛曾在上個月發佈研報警告稱,由於非常規新資源的供應壓倒了需求,鋰的價格將在今年進入逆轉。由於高盛的影響力,該言論也讓國內外二級市場的鋰礦股出現一定幅度的回調。
“與最近市場上關於鋰價已經見頂的説法相反。”在拍賣結束後,皮爾巴拉礦業新任董事總經理兼首席執行官戴爾亨德森表示,這一競價結果,説明鋰市場需求依然非常強勁,未來景氣度較高。
有部分股民如同戴爾亨德森般樂觀,他們認為,鋰價短期內看不到頂點,或許電池級碳酸鋰等鋰鹽價格今年有機會衝擊80萬元/噸。對此,有資深業內人士向時代財經表示,“近一年半來,鋰價瘋狂上漲,在成本壓力下,中下游的企業已經很吃力了,50萬元/噸或是他們的底線”。
由於鋰鹽價格短期內漲幅過大,中下游成本驟增,今年3月份有媒體報道,國內多家電池廠以不買貨、不接單對抗碳酸鋰價格暴漲。但事後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國軒高科、贛鋒鋰業等企業均闢謠稱,不存在上述情況。
來源 | 網絡
鋰價年內高位運行 上游佔據利潤大頭
在鋰價高位運行的背景下,利潤往電池產業鏈上游轉移已成為趨勢。
根據財報數據,寧德時代、國軒高科、億緯鋰能等電池企業今年一季度營收增速均在120%以上,但同期淨利潤同比分別下降23.6%、32.79%、19.43%。其中,國軒高科、億緯鋰能的淨利潤率分別為0.82%、7.73%。
此前被梅賽德斯-奔馳相中的孚能科技,同期營收增速達317%,但淨利潤卻為-2.44億元。多家動力電池商都將淨利潤下降、增收不增利的原因,歸因於“部分上游材料的價格快速上漲”。
不同於動力電池企業一季度普遍陷入增收不增利的窘境,上游資源商則佔據了當前鋰電市場利潤的大頭。
以國內市場規模最大的兩家鋰電礦商——贛鋒鋰業、天齊鋰業為例,今年一季度,二者營收增速分別為233%、481%,淨利潤增速分別為640%、1442%,扣非淨利潤率則分別達到57.81%、53.89%,遠超下游任何一個環節。作為參考,天齊鋰業2021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20.79億元,今年一季度淨利潤約為33.3億元,其2020年為虧損18.34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鋰電行業的週期性非常強。今年初,贛鋒鋰業董事長李良彬也曾表示,鋰產品的週期性非常明顯。“有20萬元的昨天,也可能有4萬元的明天”。其並要求公司內部居安思危。
來源 | 網絡
在此背景下,不少上游巨頭為了週期內自身利益最大化,逐漸調高鋰鹽銷售指引價。數據顯示,2022年Q1雅保鋰產品售價同比上漲66%,SQM鋰鹽售價大幅上漲至3.8萬美元/噸,售價同比上漲567%,環比上漲160%;Olaroz 項目Q1銷售均價2.7萬美元/噸,環比上漲118%。
民生證券研報指出,各企業在2022年Q1開始均調整銷售合同結構,減少固定價格長單比例,現貨定價合同比例大幅提升,且定價週期縮短,使得平均售價更加貼近市場價,因此各公司大幅上調全年鋰鹽銷售價格指引。
在鋰價持續高位的情況下,上游企業賺得盆滿缽滿,但中下游卻苦不堪言,那麼,本輪週期何時結束?
對此,華安證券在研報中指出,鋰價的主導因素為供需關係,2022年,全球鋰供給樂觀假設下為71.5萬噸LCE,而鋰需求則有望達到72.9萬噸LCE,考慮到目前行業鋰庫存處於低位,和中游對鋰資源需求的放大效應,2022年全球鋰供需仍有難以緩解的缺口,上游鋰資源供給或成為中下游產能釋放的短板因素,支撐鋰價中樞維持高位。
多名鋰電行業從業者也向時代財經表示,年內鋰價將高位運行,大概率維持在42萬元至50萬元區間,2023年下半年行業有望迎來供需平衡的關鍵節點。不過,有機構認為,即便2023年~2025年鋰鹽價格會出現階段性回落,但很難出現2019年~2020年鋰鹽價格大幅下滑的情況。
國內儲量豐富 但開採仍存在一定現實困難
值得關注的是,在鋰價持續上漲背後,目前我國鋰資源對外依存度仍較高。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進口鋰精礦數量在200萬噸以上,進口占比為65%左右。而我國動力電池產業在全球電池行業中佔比則達70%。
對此,有輿論曾擔憂,我國蓬勃發展的鋰電產業未來或將受制於資源端。不過,真鋰研究院創始人墨柯向時代財經表示,我國鋰資源儲量非常豐富,對外依存度之所以高,主要受制於國內鋰資源的品位、開採技術等因素,國外的原材料在成本、品位等方面較國內有一定優勢。據悉,品位是礦石和選礦產品等的主要質量指標,它直接影響選礦效率。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全球鋰資源量約8600萬噸,其中在南美洲“鋰三角”區域(阿根廷、智利、玻利維亞交界處的高海拔湖泊和鹽沼)的鋰資源佔比近60%,中國的儲量佔比6%,雖不如“鋰三角”,但整體位居世界前列。
資料顯示,我國80%以上鋰資源分佈於青海、西藏等地的鹽湖當中,鋰礦石資源則集中在四川、江西、湖南、新疆等地。不過,我國鋰礦品位相對一般,採煉成本較高,部分礦山及鹽湖還分佈於環境較為脆弱的地區,中間還存在着各種挑戰。
“西部地區鹽湖、礦場等初期設計產能是足夠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但實際產能卻大打折扣。他們普遍面臨品位較差、開採成本高,地方企業資金不足、環境保護等問題,此外,部分地區還面臨更加深層次的內部挑戰。”某資深鋰電人士向時代財經分析稱,“捋順國內鋰資源供應平衡的問題比較難,牽涉的範圍比較廣”。
來源 | 網絡
6月24日,雅化集團在互動平台表示,李家溝礦預計今年底可以出礦,但受當地氣候變化及地理位置等因素,投產進度可能不及預期。而在有“亞洲鋰都”之稱的江西宜春,其鋰礦資源開採量並不多,落地宜春的鋰電企業,所用鋰礦仍主要來自於國外市場。
此前,部分鋰材料生產商負責人便向時代財經表示,工廠的原材料,一半來自於江西、四川等地的礦商,一半來自國外。之所以如此,一部分是國內鋰資源生產、供應量較少,一部分原因在於同等價位下,進口的鋰資源質量要優於國內資源。
有資深行業人士表示,若電池級碳酸鋰的價格在25萬元/噸以上,國內的鹽湖、鋰礦商便已經有不小的利潤了。如今碳酸鋰漲到50萬元/噸,礦商也必將會加大對國內資源的開採力度。
今年2月底,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也表示,今年將着眼於滿足動力電池等生產需要,適度加快國內鋰、鎳等資源的開發進度,打擊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在雙碳願景下,新能源車+儲能的雙輪驅動,鋰資源需求處於高景氣行情,加快國內鋰資源開發進度,既緩解了上游資源和下游需求的增速不匹配,也能避免類似鐵礦等大宗商品被海外資源卡脖子的難題。
在此背景下,各大礦商也正在着力加速建設國內產能項目。如融捷股份已有105萬噸/年採礦產能,正在推進鴛鴦壩250萬噸/年選礦產能;盛新鋰能坐擁業隆溝礦區,並且其子公司致遠鋰業有4萬噸鋰鹽產能;遂寧盛新3萬噸氫氧化鋰產能已經建設完畢,處於試生產中。
此外,鹽湖提鋰工藝近幾年取得重大進展,吸附法、膜法等工藝均已量產,或為之後鹽湖放量提供技術前提。6月中旬,鹽湖股份表示,為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將投資約70.8億元,新建年產4萬噸基礎鋰鹽的一體化項目。
而為了保住利潤、確保供應鏈安全穩定,處於中下游的動力電池企業及車企則不斷將自己的業務範圍向上遊延伸。如比亞迪不斷在海外尋礦,寧德時代旗下子公司獲得江西宜春探礦權。此外,動力電池企業還在加大其他技術路線的探索力度,德勤管理諮詢認為,“隨着動力電池市場競爭加劇,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主要玩家當前會着重在三元電池高鎳去鈷、硅基負極等正負極材料的迭代升級,以及電池結構及封裝路線的優化上不斷髮力,以求在控制製造成本的同時,提高電池的性能表現”。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羣在業績會上表示,“目前鋰電行業技術還遠未到同質化競爭的時代,材料創新還有高鎳、高硅、M3P、鈉電池、無金屬電池、固態電池等新技術;結構創新還有CTP、AB電池、CTC等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