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4月24日上午消息,哈囉出行正式在納斯達克遞交招股書赴美上市,瑞信、摩根士丹利及中金公司為聯席保薦人。招股書顯示,哈囉出行2018年、2019年、2020年營收分別為21.14億元、48.23億元、60.44億元(約9.26億美元);毛利分別為-11.47億元、4.19億元、7.15億元(約1.1億美元)。
2020年營收60.44億元,淨虧損11.33億元
哈囉出行於2016年9月在上海成立,從用户最熟悉的共享單車業務起步,目前主要提供移動出行服務及新興本地服務。截至2020年末,哈囉的兩輪共享服務已在300多座城市(地級市及以上)開展。
招股書顯示,哈囉出行2018年、2019年、2020年營收分別為21.14億元、48.23億元、60.44億元(約9.26億美元);毛利分別為-11.47億元、4.19億元、7.15億元(約1.1億美元)。
2020年哈囉出行的交易總額中,共享兩輪和順風車兩大塊主營業務分別貢獻約58億元和約70億元。
其中,從2018年到2020年,哈囉共享兩輪業務營收分別為21億元、45億元和55億元。此外,在2019年和2020年,哈囉出行的共享兩輪業務毛利分別為2.9億元和3.7億元,毛利率分別為6.4%和6.7%。
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哈囉出行共享兩輪仍保持了較快增長,且毛利持續提升。
估值百億美元?螞蟻集團持股為36.3%
哈囉出行聯合創始人、執行總裁李開逐在2019年曾表示,哈囉出行估值為50億美元,預計IPO時估值會到百億美金。
招股書顯示,本次IPO前,螞蟻集團全資子公司Antfin (Hong Kong) Holding Limited是哈囉出行第一大股東,持有公司36.3%的股份。
其後幾大股東分別是公司聯合創始人兼CEO楊磊、GGV、成為、復星、春華以及大灣區基金等知名財務投資人。在哈囉出行眾多股東中,螞蟻集團和寧德時代與公司建立了良好的戰略合作關係。
共享單車三足鼎立
隨着四年前共享單車領域燒錢大戰的鳴金收兵,共享單車平台接連倒閉,曾經的業界巨頭如橙(摩拜單車)、黃(ofo)、藍(小鳴單車)已漸漸在街頭巷尾銷聲匿跡,如今已經被綠(青桔單車)、黃(美團單車)、藍(哈囉單車)登上舞台並佔領市場,形成了哈囉、美團和滴滴頭部公司的三足鼎立之勢。
去年4月,青桔單車完成10億美元融資,其中8.5億美元來自滴滴出行內部,1.5億美元由君聯資本和軟銀提供;美團王興在2019年美團Q3財報會議上明確表示,共享單車是2020年核心的投資領域,年前剛剛傳出哈囉出行即將上市的消息。這是如今街頭巷尾重新生長出來的共享單車,已經悄悄找到盈利模式了嗎?
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資本逐漸抽身共享單車行業之後,為獲得可靠的盈利模式,漲價成為整個行業的主旋律。
從三家頭部公司的App可見,如今已經沒有一家平台預收押金了,取而代之的是單次15分鐘1.5元的收費模式,同時可購買月卡、季卡、年卡、次卡等形式收費。青桔單車7天暢騎卡10元,包月暢騎卡16.8元,90天暢騎卡為49元;次卡有30天7次4.9元,15天10次6元,30天10次6.8元等,選擇多樣。美團單車7天、30天、90天暢騎卡分別為5.8元、16.8元、55元。
曾在2018年 ,哈囉出行CEO楊磊在出席公開活動時算過一筆賬:哈囉單車每日每台車運維成本3毛多錢,折舊成本在6毛錢,而單車日均收入已突破1元錢了。因此單車業務盈利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以此計算,每台共享單車只要每日被騎行一次以上,在提高單次使用收費和推行“暢騎卡“模式的背景下,盈利並非難事。
然而,共享單車是一門需要投放規模的生意,對三大巨頭來説,難點不在運營、資金和產能,而是各地政府分發的合規配額十分有限,投放規模上不去就難以形成盈利。
共享電單車成追逐焦點
在共享單車市場缺乏充足的發力空間,以至於並不賺錢之時,巨頭們又盯上了新的市場蛋糕——共享電單車。共享電單車以更為便捷的使用性、更為高效的平均週轉率和客單價完勝共享單車,盈利也更為可觀。
某業內人士算過一筆賬:一般來説,電單車騎行時間在15分鐘左右,客單價2元。以一天翻枱率6次計算,一輛電單車營收12元。成本上,一台電單車為3000元左右,1天的損耗為1.5元,如果以10萬台電單車計算,一天的淨利潤就有105萬元,大約9.5個月就能回本。
如此賺錢的業務,巨頭們無論如何是不會放過的。哈囉2017年開始投放電單車,是三巨頭中最早的,但當時一二線城市大多明確禁止或不鼓勵發展電單車;滴滴2019年6月成立兩輪車事業部,歸屬於普惠與出行服務事業羣,整合自有品牌青桔單車和街兔電單車;美團在2020年3月也開始大力投入電單車,此前曾少量試水。
2019年電動車“新國標”正式執行後各地對電單車的管制逐步解綁,為解決3至10公里中短途出行痛點,技術的更新應用使得共享電單車的潛力空間也得到了進一步釋放,預計2025年共享電單車投放車輛或將超過800萬輛,2019年到2025年的複合增長率或將達到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