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亞太部副主任肯尼思·姜21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亞太地區經濟已出現復甦萌芽,但不均衡。得益於強有力的疫情應對措施,中國經濟持續復甦,未來有望更快恢復正常。
IMF當天發佈亞太地區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0年亞太地區經濟將萎縮2.2%,較6月份預測下調了0.6個百分點;2021年有望增長6.9%。
姜表示,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破壞性影響,對亞太地區經濟也是如此。儘管近期數據顯示亞太經濟已較春季有所好轉並出現復甦萌芽,但區域內復甦並不均衡,前景也不確定。
姜認為,亞太地區各經濟體經濟將以不同速度復甦,前景主要取決於疫情發展路徑、政策應對的有效性以及對外部需求的依賴程度。在疫情得到控制的部分亞太地區,經濟活動可能更快恢復正常。
在當天發佈的亞太地區經濟展望報告中,IMF指出,疫情遠未結束,區域內各經濟體應繼續增加政策支持,包括強有力的衞生保健措施、有針對性和可持續性的財政支出計劃、保持貨幣政策的支持力度並持續監控不斷上升的信貸風險。但鑑於部分亞太經濟體財政脆弱性和信貸風險增加,如何在支持經濟增長和保持政策可持續性之間尋求平衡是制定政策的關鍵。
姜表示,總體而言,各經濟體應避免過早退出財政和貨幣政策支持,特別是保持對弱勢羣體的財政支持,直至經濟開始強勁復甦。但對於缺乏財政空間的經濟體來説,應重新確定財政支出的優先次序,以改善公共衞生、完善安全網和促進綠色投資為優先事項,並通過再培訓和支持有生存能力的企業,促進資源重新分配。同時,部分經濟體還可通過制定財政穩固計劃,體現其維持財政政策可持續性的承諾。
IMF日前發佈《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4%;中國經濟將增長1.9%,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另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日前公佈的數據,中國前三季度經濟增長由負轉正,特別是第三季度經濟增速加快,同比增長4.9%,比第二季度加快1.7個百分點。
姜認為,中國採取了強有力的疫情應對措施,改善公共衞生體系,向受影響最嚴重的家庭和企業提供財政支持,並增加基礎設施投資。貨幣政策方面,中國央行提供了充足的流動性支持,尤其是對小企業的扶持。這是中國經濟得以復甦的主要原因。
他説,中國經濟在第三季度持續復甦,還得益於中國強大的公共投資和出口。特別是在經濟重啓和全球對醫療設備、信息技術和與遠程工作相關需求增加的支持下,中國出口強勁回升,中國成為全球貿易復甦的重要因素。同時,在半導體元件和大宗商品進口增加帶動下,中國進口也在回暖,增長外溢效應惠及全球其他地區。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