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菲特等投資大師的倡導下,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意識到,投資指數基金是一種有效的投資方法。相對於一些需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的投資方法而言,通過指數基金進行投資,顯然更適合大多數投資者。
但是,投資畢竟是一件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即使是再簡單的投資方法,也仍然有需要我們注意的細節。這裏就談一談,投資指數基金時需要注意的4類問題。
指數的比較基準是否包含股息
對於股票指數來説,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主流指數,是不包含股息的。當然,其中有一些例外,比如德國DAX30指數就包含了股息再投資的收入。但是,比如標普500指數、恆生指數、滬深300指數、英國FTSE指數等等一些常見的股票指數,大多並不包含股息。同時,這些指數往往也會提供自己包含股息的版本,以供投資者參考,比如滬深300全收益指數、標普500全收益指數,等等。
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在選擇投資指數基金時,就要考慮到股息的影響。首先,指數基金對標的指數,包含股息和不包含股息的差別有多大?其次,所投資的指數基金,其業績回報和包含股息和不包含股息的指數進行對比,結果分別是怎樣?
對於股息的問題,有的投資者也許會説,股息一年沒有多少個百分點,不需要太在乎。實際上,在長期投資中,股息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以恆生高股息率指數為例,這個指數的基日是2007年6月29日,基點是1000點。到了2021年12月15日,這個指數收於999點,看似15年都沒有上漲。但是,與恆生高股息率指數同時發佈的全收益指數版本,在同一天收於2213點,較2007年上漲了121%。
由此可見,在投資股票指數時,股息、股票指數和全收益股票指數,是必須要思考的因素之一。
指數基金的跟蹤誤差
除了上述分析的股票指數的股息問題,許多投資者以為,投資指數基金就等於投資了股票指數,收益率理應相同。但是,在實際投資層面,有許多因素會導致指數基金的回報率和標的股票指數並不相同。
這些差別有的會給指數基金的回報帶來正向偏差,但更多的則是帶來負向偏差(畢竟賺錢沒有虧錢容易)。這些正向偏差和負向偏差,被統一稱為指數基金的跟蹤誤差,是投資者需要特別留意的。
這裏,讓我嘗試舉幾個可能導致指數基金產生跟蹤誤差的因素。
首先,過小的指數基金規模,會導致指數基金無法完全複製股票指數,由此帶來偏差。比如説,一個股票指數包含500只股票,而一個只有幾千萬元規模的指數基金,就可能面臨跟蹤誤差的情況。過小的規模導致指數基金無法準確複製股票指數的成分比例,同時指數基金需要留出相對於自身倉位更大比例的現金,以應對每天可能發生的贖回,因此跟蹤股票指數就會變得更難。
其次,在內地市場特有的按市值申購新股制度下,公募基金申購新股的市值受到上限的限制,因此小規模的指數基金,在另一方面又反而可能受益於新股申購制度,導致指數基金的回報率,遠高於同類大型指數基金。
以華夏中證銀行ETF基金(代碼515020)和華寶中證銀行ETF基金(代碼512800)為例,這兩隻指數基金跟蹤的股票指數都是中證銀行指數,按理説業績差別應該不會太大。但是,以2021年12月15日的數據為例,華夏中證銀行基金的規模不到7億元,華寶中證銀行基金的規模則接近100億元,後者的規模比前者大得多。而這兩隻基金在2019年底到2021年底的2年時間裏,也就表現出了大約15%的差異。
此外,投資於海外市場的指數基金,往往也比投資中國市場的指數基金,更容易出現跟蹤誤差。其背後的原因,來自於投資海外的指數基金相對投資中國市場基金較不便捷的投資渠道、匯率的變動與換匯的費用等等因素。
股票指數本身的問題
投資指數基金看似簡單,但是一個最大的問題,卻絕對不容許投資者忽視,這就是對股票指數本身的研究。這種研究包括許多方面,這裏就讓我們來看3個比較典型的問題。
第一,股票指數本身是否值得長期投資?股票指數長期必然上漲這個概念,主要來自於一些表現優異的市場。但是,在一些長期沒有太強基本面的股票類別中,股票指數在很長一段時間,可能都沒有明顯回報的。
第二,股票指數是否存在過熱的情況?投資者是否會以過高的估值買入,導致對未來的風險防範不足?有意思的是,由於熱門的股票指數往往伴隨着巨大的財富效應,因此最熱門的股票指數經常會獲得最熱烈的推薦,從而獲得大量投資者在高位買入,這對投資來説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舉例來説,根據Wind資訊的數據,中證海外中國互聯網指數在2021年2月17日處於自身景氣度的高點,當時的PB估值也高達7.8倍,同時指數點位為12463點。而隨着互聯網公司在2021年年中遇冷,到了僅僅10個月以後的12月16日,這個指數就下跌到了4830點,PB估值也跌到了3.1倍。在這10個月裏,這個指數下跌了整整61%,這樣慘痛的經歷不得不讓人警惕。
第三,股票指數是否存在修改成分股的情況。其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對成分股的修改是否受到了市場熱情的影響,從而導致加入了估值過高的熱門股,剔除了估值低廉的冷門股。
當股票指數發生這種成分股變化時,跟蹤股票指數的指數基金也必須隨之變化,這也就意味着投資者被動買入了高估值的熱門股票,賣出了低估值的冷門股票,而這種高買低賣,常常不會是一個好主意。
不要高溢價買入
除了以上的3個要點以外,投資指數基金還會碰到許多其它細節問題。這些問題紛繁複雜,在此統歸為一類。這裏,就讓我舉兩個例子。
當投資者在二級市場買入指數基金時,對於這些一般來説是ETF或者LOF形式的指數基金,投資者需要注意,不要以過高的溢價、或者説最好不要以溢價的方式買入。
舉例來説,在2021年1月19日,嘉實恆生中國企業指數基金(代碼160717)的二級市場交易收盤價格為0.979元,而當日基金淨值僅為0.873元,溢價率高達12.1%。這也就意味着在二級市場以0.979元買入的投資者,只買到了0.873元的基金資產,買入當時就虧損了10.8%。在僅僅幾個交易日以後,這個離譜的溢價率就回歸到了0%。
另外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即增強型指數基金的增強效果是如何取得的。在普通的指數基金以外,還有一類指數基金,名為增強型指數基金。這種指數基金的命名很有迷惑性,容易讓沒有經驗的投資者認為這個指數基金就是比指數要好。
其實,增強型指數基金的本質,是利用一定的主動投資手段,試圖對指數基金的業績做出增強。但是,硬幣必然有正反兩面,當這種主動投資手段失效時,增強指數基金對業績做出的主動努力,也很容易讓增強型指數基金的表現反而不如普通指數基金。因此,對於投資增強型指數基金的投資者來説,分析一個增強型指數基金的投資能力是否靠譜就變得尤其重要。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在投資的道路上,沒有任何方法是可以一勞永逸、簡單到像一些廣告詞上説的“10分鐘就可以學會”。像我們這個社會的任何一個行業一樣,在投資行業中,任何一位成功的投資者,也必然要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進行學習。
儘管相對於其它投資方法,投資指數基金是比較簡單、比較有效、性價比比較高的一種方法,但是聰明的投資者仍然會意識到其中存在的諸多需要考量的問題。只有在仔細審查了這些問題以後,投資者才能更好地投資指數基金,在長期獲得事半功倍的投資回報。
(作者系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資官)
(文章來源:中國基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