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攝圖網
編者按:本文來自遠川商業評論,作者蕭瀟,編輯姚書恆,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2021年年初,一份寫於2019年的路演PPT,引發了資本市場的軒然大波。
這份興業證券分析師的路演彙報指出,靠品牌授權生意賺得盆滿缽滿的XX電商疑似“體外循環財務造假”[1]。
所謂的“體外循環造假”流程是指公司和客户之間通過構造虛假交易,自買自賣,和客户,供應商聯手造假,虛增收入。
隨着資料的流傳,按圖索驥的投資者們根據投融資紀錄和供應商名錄,確認了XX電商就是南極電商,相對應地,南極電商的市值在接下來的三個交易日內下跌了超過20%。
這並不是南極人第一次被投資者和媒體質疑財務數據。就在2020年,第一財經和其他財經自媒體就曾對南極人的財務數據提出過質疑。除此以外,南極人的產品質量問題也長期飽受詬病。
本文試圖解答兩個問題:
1. 南極電商靠什麼做到93%的毛利率?
2. 南極電商的生意模式是否可持續?
01 “萬物皆可南極人”“南極人”的發家歷史,要從張玉祥家族説起。
南極人始創於1998年,以保暖內衣這一產品起家,實行產銷一體化的模式,成立後4個月內就創造了1個億的銷售額。在21世紀初保暖內衣行業達到了火爆的頂峯,而隨後各中小商家開啓的價格戰,抹去了保暖內衣的超額利潤,暴利時代自此結束。
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南極人面臨了嚴酷的外貿壓力,此時張兆祥選擇果斷轉型,砍掉了生產和銷售兩個環節,開啓品牌授權商業模式,俗稱“賣吊牌”。
張玉祥曾説“品牌是誰的不重要,關鍵是擁有者是誰。”一時之間,這家保暖內衣企業轉而開始了吊牌生意。
南極電商最初的核心產品為內衣和牀上用品,在吊牌業務開始不久,又搭上了電商快速發展的快車道,在2017年收購營銷公司“時間互聯”。
公司的業務由此構成閉環:把“南極人”品牌授權給廠商,先收廠商一筆錢;在廠商做好產品、拿到網店上賣的時候,再收它們一筆營銷費用,幫廠家在電商平台上買流量。
截至2020年末,南極電商生廠商總數為1600家,授權店鋪8171家。同比2019年末,生產商總數提高了43%,授權店鋪總數提高了41%。
對應地,南極電商目前的主要盈利來源有兩個:品牌授權、營銷服務。
其中,在品牌授權上,截至2020年末,南極電商生廠商總數為1600家,授權店鋪8171家。同比2019年末,生產商總數提高了43%,授權店鋪總數提高了41%。在2020年上半年,授權業務的收入佔營收比重31%,毛利潤佔比86%,
在營銷服務,這塊業務在2020年上半年營收佔69%,但毛利潤只佔14%,毛利率在較低水平。
02 “吊牌”如何致富南極電商的品牌授權業務,毛利率極高,在2019年甚至達到92.7%。要知道,茅台的毛利率也“僅”為93.78%。一個賣貼牌家紡產品的公司,為什麼毛利率能比肩茅台?
這就是品牌授權生意的獨特之處了。品牌授權起源於美國,典型案例如迪士尼,迪士尼把旗下IP的生產全部外包,授權給第三方設計、生產並銷售。
而在國內家紡行業,也有經常被網友調侃的“萬物皆可南極人”這一現象。登陸淘寶平台,搜索南極人,產品包括了電熱毯,夏季短袖T恤,襪子,被子,秋褲,鵝絨被,小家電等等。範圍之廣,如同一個南極人IP宇宙。
“南極人IP宇宙”的最大特點,就是售價便宜。以不同類目的銷量排名第一的南極人產品為例,被芯48塊,保暖背心36塊,足浴盆60塊,價格均遠低於品牌商品。
以兩大核心業務保暖內衣和牀上用品為例:
南極人品牌的無痕保暖內衣單件價格平均在70-80元。同類型的貓人,恆源祥價格在100元以上,北極絨和南極人均價類似。
南極人全棉四件套定價在100元左右。其中69元/套的四件月銷量過10萬件,排名第一,同時低於業內均價。領先品牌羅萊,水星,富安娜的產品,即便想做中低端,也無法打到這麼低的價格。
廠家之所以願意給南極人支付授權費,一大原因就是,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的市場集中度非常低,服裝行業前五大公司市佔率合計為6.9%,家紡行業的前五大合計為8.2%。這背後是輕工製造業的產能過剩,大量中小廠商生產的白牌產品充斥着市場,而更有名氣的“南極人”,正是他們的破局之道。
另一方面,國內70%的消費市場由三四線城市及以下城市人口組成,用户基數龐大,而因為其有限的購買力而更注重產品的性價比,更願意買南極人的產品。
只不過,這種吊牌模式、高速擴張所犧牲的很可能是品控環節。網絡上對南極人產品質量層次不齊的批評聲始終不絕於耳。
南極電商是否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生意模式?
03 南極人能走多遠?一切又得回到南極電商的品控問題上。
南極人的品控經常讓人疑竇叢生。據《南方週末》報道,僅2018年,南極人就已經上了14次國家質檢部門及地方消費者協會的不合格產品黑名單,從蠶絲被,內衣,棉服,童裝,衝鋒衣到捲髮棒,按摩棒等均有產品上質檢黑榜。
雖然從目前來看,雖然口碑不佳,但消費者對南極人的購買熱情始終沒有降低。大量廠家的參加,使得南極人的廣告成為了覆蓋電商平台的天羅地網。這也造成了南極電商的購買者不一定是衝着品牌來的,而是在搜“內衣”“皮包”等品類經常一下子就搜到了南極人。
南極人的成功,基於中國海量的“白牌市場”,而這其中又孕育着新“中國品牌”誕生源源不斷潛能,未來又會給南極電商帶來怎樣的挑戰?
吳勁草此前在國金證券任職時,曾經分析過新興品牌具備的三種模式,分別以小米生態鏈、網易嚴選和南極電商為代表[2]。
小米生態鏈是通過投資+孵化的方式,深度介入上游供應商,參與把控產品設計和質量檢測,確保品質可控。
網易嚴選是通過選品,採購和挑選一線國際品牌代工廠,介入上游供應鏈,在電商平台銷售高性價比產品。
南極電商則在貼牌,高效,充分地享受電商高增速紅利。在流量紅利衰退後,能否在產品質量、品牌形象上形成溢價,獲得消費者認可,是南極電商商業模式是否可持續的關鍵問題。
説到底,不管什麼模式,如果原本賣1499還搶不到的茅台飛天,現在忽然只賣14.99而且還隨便買,你還敢不敢買?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