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中育新機、變局中開新局。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就是要在經濟發展中全面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以我為主、內外兼修,積極保障我國經濟安全,謀劃新增長空間,主動推動我國從傳統的均衡模式轉向新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模式。
對於產業而言,自覺融入新發展格局,主動把握歷史機遇,方能在促進“雙循環”中開拓新舊動能轉換新局面。在外貿大省出口產品版圖上,機電產品佔了山東出口總值的近4成。近日,記者以這個產業為視角,深入省內多家外貿企業調研採訪,探尋他們的“內外兼修”之道。
發揮內需潛力,聯動“兩個市場”
今年上半年,山東豪邁機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產值同比增長15%,出口增長6%。“以往公司每年平均招聘700名大學生,今年要擴招到千人左右。”董事長張恭運説。
這樣良好的發展態勢,幾個月前張恭運還不敢想象。作為我省2019年出口百強企業,豪邁輪胎模具60%的銷售份額在海外。3月下旬,國外疫情嚴重時,豪邁許多產品訂單不足過去同期的一成。
無奈之下,從4月起,豪邁銷售人員開始出差跑業務,深耕國內市場,開發以前沒接觸過的國內客户。沒想到,國內市場出乎意料地迅猛增長。
以確定性有效對沖不確定性,省商務廳外貿處處長王紅説,過去我省很多外貿企業也兼做國內市場,不過銷售額佔比很小。但經歷這半年多的跌宕起伏後,國內國際市場兩頭並重,正成為不少外貿企業的現實選擇。即便6月以來,國外訂單數量逐漸開始回升,但出口轉內銷的決心與力度並沒有因此而消減。
“現在我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中等收入羣體超過4億,比較優勢早已經從改革開放初期的豐富勞動力,轉變為超大的市場規模、完整的產業體系等。”山東省裝備製造業協會會長高玲説,提高產品服務供給質量,保證供應鏈安全,出口轉內銷空間巨大。
山東泰展機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專業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2018年,泰展機電準備上馬伺服電機項目,項目可行性調研時,市場上流行多是“4對極”技術,但等到調研結束,更先進的“5對極”技術在國外已經出現。
泰展趕緊轉向新技術。去年,他們和日本一家企業共同研發,一步跨到“5對極”。目前項目已接近投產,已有客户預訂了3000台。“許多國內企業剛好開始推‘5對極’技術,我們將產品推向日本等國際市場的同時,也及時實現了進口產品國產化替代,保證了供應鏈安全。”董事長劉之明説。
但也要看到,從產業的角度來看,發揮內需潛力,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國際循環有助於產業的進一步合理化與高級化,促進國內產業鏈和價值鏈在國際經濟體系中實現不斷攀升。在下大力氣深耕國內市場同時,積極拓寬國際市場仍是外貿企業要十分注重的。
泰展過去嚴重依賴某個國家的一個大客户——直接出口加上內貿轉銷佔公司銷售額的80%左右,一旦市場出現“風吹草動”,外貿出口就會受到很大幹擾。劉之明説,從去年開始,他們積極拓展海外客户,目前印度、德國都有訂單。其中,上半年德國客户訂單增長到600萬元左右,預計全年能達到公司銷售額的10%。
為雙循環良性互動提供強力支撐
我國正處於由產業鏈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階段,“卡脖子”問題在部分領域還比較嚴重。只有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強化關鍵領域、關鍵技術、關鍵產品的保障能力,才能為雙循環良性互動提供強力支撐。
受疫情影響,1-8月,豪邁輪胎模具出口減少3.6%。面對市場逐漸飽和的新情況,豪邁每年拿出10%-20%的利潤,用於新產品開發和新行業探索。
為了替代進口,豪邁冒着300多萬元研發經費打水漂的風險,歷經2年,研發出豪邁螺旋纏繞式換熱器。連續多年來,換熱器項目以50%的速度增長,成為目前企業人均利潤最高的項目。
對標世界一流,加強前沿探索和前瞻佈局,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培育新形勢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這是許多機電企業當下的共同選擇。
近年來,泰展機電公司新開發的分動箱產品在市場上頗受歡迎,疫情期間更是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倍,銷售額達到了上千萬元。“這個項目,公司投入了幾百萬元,歷時兩年最終拿出了新產品。”劉之明説,公司每年拿出銷售額的8%投入研發,瞄準國內外先進技術開發新產品,創造新增長點。
每一次產業變革,都會帶來新的發展機遇,誰能提前做好準備、快速反應,誰就能抓住發展的風口。
在化工行業,豪邁原是“外行”,但新產品越來越指向了化工領域應用。這一領域儲備項目十分豐富。歷經5年的艱苦研發後,今年豪邁還將投資6億多元,籌建化學家創新創業平台和連續流技術的示範基地。
項目儲備多得益於豪邁的創新氛圍。在豪邁,“改善即是創新”“創新失敗的代價可分段設控,創新成功的收益卻難以估算”,這樣的理念深入人心。2019年,企業共徵集員工創新改善提案31.3萬條,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公司一半以上的生產設備是自主研製的。“不斷開拓新業態、新產品,才能讓企業保持長久的競爭力。”張恭運説。
破解難題,期待政策賦能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過程中,外向型產業面臨着很多現實問題,受到國內國際要素流通、市場共享、制度銜接等障礙掣肘。打通堵點、破解難題需政策及時賦能,也要靠自身不懈努力。
“疫情期間,由於訂單取消,不少企業庫存增加,現有訂單也以短單居多,企業流動資金、融資等方面面臨困難。此外,海外疫情嚴重,企業也很難走出去通過展會拓展市場。”王紅説。
今年3月,針對中小微外貿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我省專門設計出台了“魯貿貸”,通過“政府+銀行+信保”合作機制,為中小微外貿企業提供融資支持,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針對企業走不出去、交流難的問題,省商務廳組織“雲展會”,為企業搭建對外交流洽談平台。
從外銷“一條腿”到內外“雙循環”,對於做了幾十年外貿生意的企業來説,轉型之路遠遠不是説説那麼簡單。
泰展機電空氣泵技術、產品比較領先,出口佔公司總銷售額的40%,但國內汽車品牌鮮有安裝。去年,他們與國內一家知名車企合作進行了小批量試裝,但後續進展也不大。空氣泵安裝後要和其他部件、系統一起運作,車企擔心使用國產產品存在風險,因此不敢真正試水。這個在國外市場頗受歡迎的爆款產品,在國內市場卻還是空白。
對此,一位不願透露公司信息的企業負責人説,出口轉內銷要分行業,有些行業國內產能是過剩的,再轉國內不是個好辦法。而高端外貿產品被國內市場接受,需要及時出台相關支持政策,尤其是營造大中小企業創新協同、產能共享、供應鏈互通的新型產業創新生態。
雖然目標依舊是國際市場,山東奧德斯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全地形車也開始在國內試車,準備開拓國內市場。但按照現行政策,這類全地形車無法掛牌、上路。“國內市場的需求量很大,客户看了也很喜歡,如果有政策賦能,我相信每年銷售量達到幾十萬台不成問題。”董事長王子良説。
企業自身努力也很重要。受疫情影響,國內某大型國企進口的機械設備出現故障,無法維修。靠着多年積累及技術突破,豪邁成功維修好了設備,得到了業內認可,也獲得了進軍相關領域的“通行證”。
“國內國外市場結構存在區別,外貿企業的出口優勢是多年來積澱下來的,適應適配雙循環需要一個過程。”高玲説,構建國內大循環,關鍵在於挖掘和激發國內市場,逐步清除國內市場中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間存在的“堵點”和“痛點”。而企業遇到的這些愁腸事,恰恰是改革的突破點和發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