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北京,記者 黎旅嘉)訊,近幾年公募高管變動一直高發,特別2019年以來,公募基金行業每年都有超過300人、上百家公募高管變更。今年以來,這一趨勢尤甚,作為公司重要管理人的董事長和總經理變更更趨密集,副總經理變更人數和家數更是創近年新高。
數據顯示,截至12月21日,年內公募基金行業高管(含董事長、總經理、副總經理、督察長、首席信息官)變更已有351人,其中涉及董事長人、總經理172人。公募基金行業再現換帥潮。
總體來看,公募業高管變更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是到齡退休,或是主管部門推動及公司內部正常人事變動是一種原因;第二種是個人謀求更好的發展,如“奔私”等;第三種則因業績考核不佳被股東解聘等。與此同時,自去年以來,越來越多優秀基金經理也被提拔成為高管,這也體現出在行業競爭加大背景下基金公司的惜才、愛才、留才。
不過,從今年以來頻仍的中小基金公司高管變動來看,同樣也凸顯出行業內日益加劇的“馬太效應”。隨着中小型基金公司的生存空間受到進一步壓縮,由於經營壓力加大,公司高管變動更為頻繁,不少高管任職時間相應縮短。
中小基金公司高管頻變更
臨近年末,公募行業內的高層人員變動卻並未停止步伐,這其中又以中小基金公司居多。
12月16日,中航基金髮布公告稱,裴榮榮、鄧海清、王華新任公司副總經理,任職日期為12月15日。
資料顯示,裴榮榮曾任職於中瑞嶽華會計師事務所、安永華明會計師事務所、中航證券,2019年9月加入中航基金擔任財務總監。王華曾任職於深圳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浙商基金、博時基金、泰達宏利基金,去年7月加入中航基金。
與裴榮榮、王華一同提職的還有曾經的知名賣方分析師、螞蟻金服研究院前副院長鄧海清。鄧海清於去年12月加入中航基金擔任首席投資官。
資料顯示,中航基金成立於2016年6月,成立之初,為中航證券全資子公司。去年經證監會核准完成股權變更,中航證券、首鋼基金分別出資1.65億元、1.35億元,持股比例分別為55%、45%。
成立以來,中航基金的發展並不如意。數據顯示,基金管理規模為222.45億元,行業排名97/149,其中貨幣市場型基金規模為3.71億元,債券型基金規模為199.26億元,二者合計佔比超過九成以上,股票型基金規模僅為3.29億元,佔比1.4%。基金產品總共有11只(不同份額合併計算),現有基金經理8人,其中超過一半的基金經理任職年限不足一年。
值得一提是,上述幾隻基金成立時間均在2017-2018年間,2019年公募基金業績回暖時,中航基金卻並沒有新產品成立。
無獨有偶,此前,東海基金也發佈了高級管理人變更公告,成立八年的東海基金第三任董事長趙俊因個人原因,已於12月10離任。目前由總經理嚴曉珺待任。
公開數據顯示,成立八年的東海基金已經先後歷經3任董事長、3任總經理。值得一提的是,年內,東海基金另有2位副總經理離任。
就在12月3日晚間,東海基金髮布公告稱,公司副總經理蘇尚才因個人原因,於12月2日離任,並不轉任公司其他工作崗位。6月,2019年8月曾任公司總經理,一年後“降職”為副總的“元老級”人物鄧升軍離職。
上述這一連串堪稱“眼花繚亂”的高管變更也引發了業內諸多猜想。事實上,根據東海證券發佈的2021年半年報顯示,作為其旗下子公司,東海基金上半年淨利潤虧損868.52萬元。相較同期由盈轉虧。
進一步而言,東海基金自成立以來一直深陷整體規模萎靡不振且迷你基金扎堆困局。Choice數據統計顯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東海基金管理規模僅為15.20億元,三季度新成立純債基金,整體規模猛增至88.93。截至目前,公司旗下共計10只產品,其中6只產品規模處於“清盤”紅線下,更甚至有4只產品規模均不組千萬。年內更有多隻產品跑輸滬深300,同類排名墊底靠後。
而在中航基金和東海基金髮生高管變動前,九泰基金原總經理盧偉忠離任的消息也曾引起業內關注。不難發現,隨着公募基金行業“馬太效應”的加劇,中小型基金公司的生存空間受到進一步壓縮,由於經營壓力加大,公司高管變動更為頻繁,不少總經理任職時間也在縮短。
凸顯行業“馬太效應”
對於公募新發基金而言,即將過去的2021年依然是個“大年”。數據顯示,2021年以來發行規模已接近2.8萬億份,僅次於2020年的3.1萬億,位列公募基金歷史第二。
相應地,“馬太效應”在今年發行市場也體現得極為明顯,兩極分化特徵愈加顯著。
一方面,頭部基金公司,在主動新發份額佔比達46.4%,在主動權益基金的新發份額佔比更是高達50.9%。換言之,在151家公募機構中,頭部的十家基金佔據了發行市場近半的份額。
另一方面,數據也顯示,截至12月15日,今年來也仍有包括金元順安基金、凱石基金、國融基金、北信瑞豐基金、東海基金、中科沃土基金在內的6家基金公司無一產品獲批。
此外,各家中小基金公司也在經歷各式各樣其他發展困境。發行難只是其中一方面,涉及到公司具體運行和投資的還有公司股權變更、基金經理流失、基金產品發行失利等問題。
為了扭轉不利局面,一些中小基金公司希望通過“換帥”迎來新局面。“在公募基金大發展的背景下,中小基金公司的高管面臨較大壓力。以一家小型基金公司為例,公司高管因為2020年規模擴張速度未達股東預期,已經離職。現在行業的生態就是,沒有規模、沒有業績就得走人。”基金行業一位觀察人士表示。
但事實上,不少公司在高管變動中卻是“換湯不換藥”,高管變動帶來的創新容易湮滅在基金機構原有的模式和機制的慣性之中。
某行業內部人士就表示:“改機制、換團隊,對於新任高管來講,是一個不好處理的問題。激烈的改革,勢必帶來較大動盪,對於基礎薄弱的中小基金公司來講,很可能就在這樣的動盪中走向沉沒。整體而言,中小基金公司的高管責任和壓力更大,最好既能懂管理,又能懂投資。”
差異化競爭求突破
那麼,與“頭部”公司相比,中小基金公司的業績是否被完全“壓制”?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以2020年9月成立的百嘉基金為例,公司是廣州第一家由公募基金行業人士發起設立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今年下半年百嘉基金開始發力公募產品發行,8月4日百嘉基金首隻公募基金產品百嘉百利純債發起式基金成立;11月17日百嘉聚利混合型基金成立;11月30日百嘉百興純債基金開始發行募集。自8月以來的短短四個月,百嘉基金已相繼推出三隻公募基金產品。此外,百嘉基金還有百嘉中證同業存單AAA指數七天持有期基金和百嘉聚鑫量化6個月持有期混合型基金等兩隻公募基金正在申請註冊。
同樣,富榮基金的發展路徑也可圈可點。公司謀求保持傳統固收領域投資優勢的同時,讓固收與權益雙業務條線並行發展,在固收和權益兩方面着力打造拳頭產品。在拳頭產品跑出來的同時,富榮基金2021年在基金產品線佈局上也取得突破性進展,富榮信息技術、富榮福銀、富榮中短債順利完成募集成立,富榮福耀正在認購中,另有富榮量化精選即將發行。創新業務方面,富榮基金還佈局了投資範圍包括公募REITs的資產配置型FOF產品。
除產品佈局外,還有後發基金公司在品牌建設、客户陪伴等領域內,尋找自己的差異化競爭優勢。不過,有業內人士就提示,以差異化的服務或產品作為突破口,是任何一個行業弱勢羣體必然採取的競爭模式之一,但不宜操之過急,夯實自身投資管理能力永遠是最重要的事情。
事實上,正如某中型基金公司人士所指出的,“公募基金公司應該不斷夯實投研人員的基本功,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力爭為投資者奉獻穩定長期的理想回報,無論市場如何變化,這都是必須始終堅守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