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流動性拐點”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警惕“流動性拐點”!
來源: 環球老虎財經app
原創 徐文峯
由流動性收緊預期帶來的市場恐慌情緒持續發酵!繼本週二遭遇調整後,今日三大股指再度集體大幅收跌。
受流動性緊急收縮而導致的權益市場低迷預期,已經形成了對市場情緒的實質性打擊!
1月28日,A股三大股指集體走低。截至收盤,創業板指跌逾3.6%,深成指跌超3.2%,滬指跌近2%,日內A股市值蒸發約1.89萬億。成交額方面,兩市全天成交額共計9155.8億元,連續兩個交易日不足萬億規模。
從板塊來看,船舶製造、煤炭採選、安防設備、保險、家電、釀酒等板塊重挫居前,僅有傳媒、遊戲、影視、珠寶等少數板塊出現微漲。
從個股來看,各種“茅”明星股全線下跌,歌爾股份報收跌停,金龍魚、隆基股份、海康威視、韋爾股份、立訊精密、寧德時代等白馬股均跌超5%。
三大股指的集體走低,除了受美股大跌溢出效應影響外,更與近期資金面收緊的市場擔憂不無關係,更有機構認為流動性拐點或許已經提前到來。
招商證券策略研究員張夏(金麒麟分析師)表示,近兩天,市場出現調整,主要原因是流動性預期出現惡化,近期銀行間市場流動性逐漸趨於緊張,回購利率中樞持續加速上移,央行在公開市場也開始回籠資金。貨幣的緊縮較此前預期更為提前,此外,市場對於一月社融預期也較為悲觀。流動性情況大不如以前。
流動性超預期下滑
根據央行官網公告,今日央行公開市場開展100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因有2500億元逆回購到期,淨回籠資金1500億元。值得注意的是,本週以來,央行公開市場已經連續四天淨回籠,淨回籠金額分別為2405億元、780億元、1000億元,加上今天的1500億元,累計回購金額達5685億元。
央行持續大額淨回籠資金,導致市場資金面出現緊張,資金價格也持續攀升。1月28日,銀行間存款類金融機構質押式回購隔夜品種(GR001)和7天期品種(GR007)加權平均利率繼續攀升,隔夜利率一度升破3%達到2015年以來最高水平。
與此同時,交易所資金面也延續緊勢。截至收盤,上交所國債逆回購品種的GC001和GC007利率分別報收7.145%、5.5%,利率“倒掛”趨勢繼續擴大,其中隔夜品種盤中最高觸及9.99%,創逾兩年新高;深交所R-001報4.9%,盤中最高觸及9.8%創逾兩年新高。
央行對短期流動性收緊,也引發市場對貨幣政策全面轉向的擔憂。而從歷史經驗和邏輯上看,若央行全面收緊貨幣政策,股票、房地產價格將會承壓,債券亦不能倖免。
1月25日,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馬駿所提出的“股市、部分區域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已經顯現,貨幣政策應適度轉向”的表態,引發市場情緒出現波動。次日,股債均出現一定幅度的調整。1月26日,A股全線殺跌,上證指數失守3600點,收盤跌跌1.51%;深證成指跌2.28%;創業板指跌2.89%,A股總市值跌去約1.4萬億元。
業內人士一致認為貨幣政策轉向之聲再起,加之資金利率顯著上行觸發春節前流動性緊張擔憂,是當天A股大跌的主要原因。不過,也有分析認為,馬駿的表態更偏向個人觀點,並非貨幣政策全面轉向的信號。隨後,央行行長的發聲則強調了貨幣政策的一致性,緩釋了市場的部分擔憂情緒。
緊急安撫流動性未起效
1月26日,央行行長易綱在出席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對話會視頻會議時指出,將確保央行採取的政策是具有一致性、穩定性和一貫性的,而不會過早地放棄支持政策。央行行長易綱的此次講話無疑是給了市場一顆定心丸。
除此之外,央行副行長陳雨露此前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也強調,2021年穩健貨幣政策會更加合理適度、靈活精準,央行會堅持穩字當頭,不急轉彎,靈活把握貨幣政策力度、節奏和重點,以適度貨幣增長支持經濟持續恢復和高質量發展。
對此,中信證券分析師明明認為,在連續兩日縮量續作逆回購以及央行馬駿關於股市以及房地產市場泡沫的評述後,市場對央行貨幣政策轉向收緊產生了較大的擔憂。當前時點或確實面臨着貨幣政策短時間內快速收緊的局面:廣義上,M2、信貸與社融增速的拐點大概率已經出現;狹義上,出於對房價以及資產價格的擔憂,我們後續可能會面對波動性更大的資金面環境。
但從近期央行釋放的諸多信號來看,上述分析師同時表示,貨幣政策“不急轉彎”,繼續支持實體經濟,確保政策的穩定性和一貫性是相對確定的,全面收緊的概率不大。短期內對於貨幣政策轉向無需太過擔憂,參考往年春節前後資金面的表現以及今年倡導春節就地過年的影響下,需要關注後續央行操作與實際資金感受之間的預期差。
安信證券策略陳果也指出,當前不具備持續收緊的必要與基礎,政策不急轉彎的基調沒有改變,宏觀流動性的變化一定是温和的,而且對微觀流動性產生影響也是一個逐步的過程。當前A股微觀流動性向好環境沒有改變,2月A股市場微觀流動性依然強勁,1月新發行基金尚未完全建倉,2月預計依然有2000~3000億重磅公募基金產品發行。
新浪聲明: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並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楊紅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