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三季報出爐 增長背後壓力隱現

11月20日,小米集團公佈第三季度業績公告。公告顯示,2023年第三季度,小米集團總營收達人民幣709億元,經調整淨利潤為人民幣60億元,同比增超180%,前三季度經調整淨利潤為去年全年的1.7倍。手機與汽車是市場關注重點,對小米而言,前者是基本盤,後者是增長點,在手機業務上,如何平衡國內、海外,平價、高端不同板塊,在汽車領域又如何應對先發品牌的強大優勢,乃是小米必須回答的問題。

小米三季報出爐 增長背後壓力隱現

手機均價下滑

今年第三季度小米手機業務收入環比增長13.7%,毛利率達16.6%,同比提升7.7個百分點,智能手機出貨達4180萬台,全球市佔率為14.1%。

不過在利潤增長的背後,小米也揹負着壓力。數據顯示,小米集團第三季度智能手機收入為416億元,相比去年三季度的425億元同比減少約2%,雖然出貨量有所提升,但由於平均售價的下滑,部分營收被抵消。2022年小米的手機均價為1058.2元,今年第三季度為997元,同比減少5.8%。

放眼全球的小米自然不會放過新興市場,雖然其手機在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中東出貨量增長強勁,但由於銷售的更多是平價產品,所以拉低了手機均價,在國內主打的高端機型也難以平抑損失。

無論如何,新興市場龐大的空間,是小米必須抓住的機遇,Counterpoint Research報告稱,今年第三季度,中東和非洲是全球僅有的兩個手機銷量同比增長地區,未來一段時間,南亞、東南亞、中東和拉美等新興市場,或將成為增長的主要來源。

產業觀察家洪仕斌認為,近年來,小米數據的高端化策略頗現成效,其新品手機注重性價比的提升,相比同價格段競品疊加更多性能,並非用低價換市場。一方面,這有利於其手機業務長期健康、穩定增長,但另一方面,這也使其在新興市場“卷”不過傳音等品牌。

數據也説明了這一點,歐洲發達地區或是小米拓展的重心,今年第三季度,小米手機在歐洲地區市佔率達到23.3%,而拉美地區為18.3%,在非洲市佔率僅為10.7%。

造車再度加碼

從成本端看,第三季度小米的期間費用也有所增加,宣傳與廣告開支達到18億元,相比去年第三季度增加24.4%,研發開支增加至50億元,同比攀升22%,智能電動汽車研發是重要因素。

在2023年第三季度業績發佈會上,對於小米汽車進展,小米集團合夥人、總裁盧偉冰回應稱,明年上半年量產目標不變,接下來會進行第二次冬測,並透露小米汽車研發人員在3000人左右。

據此前公開報道,按照雷軍的規劃,小米汽車的首款車型計劃第一年銷售10萬輛,此後三年累計交付90萬輛,“2024年進入行業第一陣營”。這意味着,2025-2027年,小米汽車每年所需產能至少為30萬輛,而在三季度業績發佈會上,盧偉冰否認了雷軍有一年銷售10萬輛的計劃,不過承認了小米造車的目標,是花15-20年的時間進入世界前五,無論如何,壓力顯而易見。

作為小米的重頭戲,其在造車上傾注的財力不斷增加,實際上在半年報中,小米集團便披露其研發支出已達到87億元,同比增長19.4%,“主要是由於與智能電動汽車業務及其他創新業務相關的研發開支增加所致”。

據盧偉冰透露,小米汽車的實際投入力度還要更大,小米是抱着未來進入全球前五的目標來做汽車的長期佈局,做全棧自研,還自建了汽車工廠,現金流的投入比披露的數字還要高。

雖然小米並未披露汽車預計售價,不過縱觀市場,各個價格段均被先發品牌所佔據。20萬以內區間,有比亞迪、哪吒、零跑等多個選項;20萬-30萬區間,則有小鵬、問界、特斯拉等品牌;30萬以上的市場,被理想、蔚來、極氪等捷足先登,小米如何打下自己的地盤仍是問號。

對此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分析稱,智能汽車市場競爭激烈,小米汽車作為後進,要有能力開發出與眾不同的產品,在智能化、互聯互通方面更有特色,可以提供更加便捷、智能和個性化的出行服務。此外,小米也需要確保汽車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在成本可控前提下,通過嚴格的製造和質量控制流程,以及合規和認證標準來保證消費者用車的安全和可靠性。

北京商報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小米集團,截至發稿未獲回覆。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王柱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68 字。

轉載請註明: 小米三季報出爐 增長背後壓力隱現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