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不開這些買基金常見的坑 牛市你也會血虧!

  在基金投資中,虧損的主要來源其實是一些顯而易見的坑,只要願意花點心思去分析,很容易能明白其中道理。今天我們就把買基金容易遇到的坑好好梳理一下,並給出相應避坑指南。

  坑1:買新不買舊

  很多人喜歡搶購新基金。但業內規則是,每次發新基金前,無論是基金公司和代銷機構都會做大型的推廣營銷,甚至會飢餓營銷,比如“僅限今日”“一日售馨”“爆款來襲”等等,如果剛好趕上牛市,羣體無意識的行為會非常明顯,從歷史數據上看,“爆款基金”出現頻率最高時,反而是階段的頂點。

  避坑指南:不管新基金,老基金,我們都需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是該基金是不是好基金:具體要看基金類型、基金公司、基金經理、過往收益率等等。二是當前是不是買基金的好時:股市大週期、所選基金對應指數在歷史上在什麼水平上。

  坑2:看排名買基金

  大家在買基金時,多會看基金歷史業績。很多網紅基金也多靠過往業績、特別是近期表現引流。由於近因效應,時間越近、表現越好的基金,就更容易獲得青睞,似乎歷史業績就是品質保證。但年度排名靠前的基金,次年或者第三年往往表現平平。如果把時間拉長,要想連續排名靠前,更是難上加難。這也就是基金圈著名的“排名魔咒”。

  避坑指南:看排名買基金到底靠不靠譜,關鍵還在於看的姿勢對不對。只有對維度的排名綜合來看,才更有參考價值。光看收益維度不行,還要比較風險,選自己能接受的回撤的基金;光看短期排名也不可取,短期排名靠前的可能押注單一賽道,後續行情輪動高收益未必能延續,所以還是得選長跑冠軍基。

  坑3:“海王式”養基

  對於“分散投資”,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解釋,就是“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裏”。所以很多人為了分散風險,買了很多隻基金。但回溯過去近10年的基金表現情況,截至2020年底,年化收益率在20%以上的偏股型基金只有15只,佔比僅3.32%,所以風險分散的同時,把資金放在平庸的產品上,收益也分散了。並且增加了更多管理成本。

  避坑指南:“指數基金之父”約翰·博格在其《共同基金常識》裏列出投資基金的規則,認為:不要持有太多基金。但是究竟積極型管理基金投資的最佳數量是多少呢?我認為沒有必要超過4-5個。數量太大很容易導致過度分化。其結果是,投資組合的業績不可避免類似於一支指數基金。然而,因為非指數基金組合的高成本,加上其投資分散性更廣,它的收益必然會下降。

  坑4:基金過於集中

  在市場高潮來臨的時候,往往也會引起眾多投資者紛紛跑步入場。如果沒有對相關產品有深入的研究,選擇一次性買入,或者重倉單隻基金、單一行業,之後市場經歷高台跳水,不少投資者投入的資金就會出現大幅回撤。

  避坑指南:我們一直建議按資產配置的方式來構建自己的基金組合,養基就像組建一個球隊,既要有行業景氣度較高、成長性較好的前鋒型選手,也要有長期業績穩健的後衞。不要押注單個行業或單一風格,避免市場熱點輪動、風格切換大幅調整。或是利用股市、債市的蹺蹺板功能,做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的均衡配置。

  坑5:追漲殺跌、頻繁交易

  A股一輪牛熊週期平均耗時5-6年,牛熊週期轉換較快,多數投資者有追漲殺跌的“賺快錢”思維,但投資又有滯後性,行情起來後再“入場”,本來就錯過了很大一波上漲行情,加之震盪市時間長,忽上忽下,考驗心態。特別是市場上漲期間會湧入很多新手,在股市震盪中容易“暈頭轉向”,明明想着依靠擇時能賺一波就跑,拿不住基金反而虧了錢。

  避坑指南:不要想着能夠賺快錢。無論是專業還是普通投資者,擇時很重要,但太難了。所以不能準確擇時不如按時定投選擇非週期性的、長期收益率較好的基金,設置一個定投時間,可以根據市場行情,定時不頂額,歷史低位時加大定投額度,估值提升時減少定投金額。並按自己收益目標,設置定投止盈線。

  坑6:持有時間過短

  有些新基民會把基金當股票來炒,但基金和股票是兩回事。基金波動小,股票波動大。並且基金在7天內贖回,還要收1.5%的贖回費,所以基金並不適合快進快出。並且有數據顯示,持有期不足三個月虧錢概率很大,而持有期3年以上,95%的基民都賺錢了。

  避坑指南:長期持有主動管理型基金獲得正收益的概率相對較大。市場風格轉換的過程中,如果跟風頻繁切換,需要支付大量的交易費,還會錯失投資機遇。你所賺的每一分錢,都是你對這個世界認知的變現。當自己對投資的認識不足時,要勇於承認,善於學習,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時刻戒驕戒躁。

  (文章整理自中歐基金、中國基金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32 字。

轉載請註明: 避不開這些買基金常見的坑 牛市你也會血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