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專精特新“小巨人”呼喚獨門絕技“六級工”

由 司馬盼香 發佈於 財經

  近年來,國家強化制度引領,優化頂層設計,大力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和“隱形冠軍”企業。截至2021年7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培育了三批共計4762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帶動全國範圍認定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萬多家,入庫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1萬多家。

  近期,系列政策“組合拳”進一步發力。北京證券交易所前不久宣佈設立,旨在助力創新型中小企業拓寬融資渠道,提升專精特新企業活力。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近日發佈通知開展特級技師評聘試點,則意味着我國在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之上再設特級技師崗位等級,技能人才進入“六級工”時代。筆者認為,“中國製造”正在從夯實基礎、築牢底盤發力,努力走出一條解決“卡脖子”難題、突破“天花板”制衡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製造業取得長足發展,“中國製造”成為經濟全球化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時也要看到,作為新興工業化國家,目前我國製造業亟待進一步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現代工業社會以分工協作為基本特徵,其桂冠產品都是極其精密複雜的高端製造,只能形成專業分工,再由成品集成商來做集成製造。這種產業集羣化發展的格局,必然形成長期相對穩定的產業鏈上下游合作關係,而專精特新“小巨人”與“隱形冠軍”企業身處其中,有着廣闊的生存空間。這類企業聚焦主業、苦練內功、強化創新,以其產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專用性和不可替代性,深耕細分市場,成為掌握獨門絕技的“單打冠軍”或者“配套專家”,在所處行業中往往具有領導地位與核心競爭力。

  參照製造業規律與發達國家成功經驗,專精特新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工程師與高級技工的人才集聚。專精特新的靈魂是創新,唯有創新才能做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而創新的關鍵要素在於人才個體及其組合團隊。相關研究表明,“中國製造”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是高質量發展人才供給不足,技師技工缺口很大。數據顯示,日本的高級技工佔整個產業工人羣體的40%,德國高級技工佔比為50%,發達國家佔比平均超過35%,而我國高級技工佔比僅有5%。雖然我國技能勞動者超過2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過5000萬人,但是技能人才常年供不應求,求人倍率長期保持在1.5倍以上,制約了勞動生產率的整體提升。

  如何培育更多的專精特新“小巨人”和“隱形冠軍”企業?首先要堅定支持中小企業發展,鼓勵中小企業勇立潮頭、敢於創新。必須大力營造有利於中小企業充滿創新活力、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經濟社會生態環境,不斷夯實築牢“中國製造”的基礎底盤。

  其次是要切實解決企業和企業家走創新之路遇到的實際問題。在政策扶持、金融服務等方面應給予傾斜,幫助企業開拓市場,形成“企業衝鋒、政府壓陣”的良好氛圍,持續釋放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高質量發展動力。

  最後是要弘揚企業家精神,踐行工匠精神,不斷調動工程師與技術工人的勞動積極性,使人才紅利、勞動者福利與企業發展融為一體。要格外珍惜“六級工”等高級技工,切實按規定全面落實優待政策,包括落户、住房、醫療保障、子女教育、療養休假等方面,確保他們工作生活有尊嚴,安心專心精心於“獨門絕技”的誠實勞動,為社會進步創造更多財富、貢獻更大力量。(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原副院長,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何建華)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