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思科渠道變形記

由 聊素麗 發佈於 財經

誰掌握了歷史,誰就掌握了未來
——喬治·奧威爾《1984》
# 壹
崩盤
2000年3月13日,美國。
這個星期一的早晨,看似與往常沒有什麼兩樣。休息了一個週末的Linda,Fiona,Michael們,走出家門,湧入熙熙攘攘的人羣,奔向大大小小的寫字樓,開始了新一週的忙碌。
上午9.30,納斯達克開市。多空拉鋸戰開始,指數猶如加州蜿蜒曲折的海岸線,跌宕起伏。那正是硅谷互聯網發展如日中天的年代,只要沾上.com,市場就像觸了電,不能自已,如夢如幻。
突然間,屏幕上,思科、微軟、戴爾同時掛出了數十億美元的巨量賣單!隨後的幾分鐘,納斯達克指數斷崖式地跌掉了4個百分點,這也是截至當時,全年拋售最大的百分比。
現在彷彿還在耳邊迴響,那砰的一聲,超級黑色星期一在無聲中炸響。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我們在這裏不是要去反思互聯網泡沫形成和崩盤的前因後果,而是嘗試去探討,當時引爆這個泡沫的科技巨頭之一——思科,在隨後屍橫遍野的市場上,如何快速調整,屹立不倒的。
其實,沒有什麼歲月靜好。我們現在看似習以為常的成功,都是在歷經磨難,涅槃重生中錘鍊出來的。
這,正是我們可引以為鑑的。
# 貳
泡沫下的蛋
思科成立於1984年,創始人是斯坦福大學的一對計算機科學家夫婦——名字就不列出來了,反正我們也記不住。
1986年3月,公司向猶他州州立大學提供了世界上第一台路由產品。從此,一個新的市場,互聯網操作系統(IOS)及基礎架構的市場,誕生了。
1987年,其銷售額為1.5M(150萬)美元。1990年上市時,公司營收已達到64M,差不多相當於當時的人民幣5億元。然而,重點來了,這業績的90%,都是思科直銷隊伍創造的,沒有渠道什麼事兒。
你看,一如國內多數IT企業的發展路徑,想當初,濃眉大眼的思科,也是靠直銷起家。他們也需要控制最終用户,貼近市場需求,在發展之初,避免走彎路。
從經濟學邊際效用理論和實踐來看,對於國內B2B高科技公司的發展,一般3-5億(人民幣)的營收是個坎兒。若想更上一個台階,無論從市場進入的戰略、組織架構、業務流程,還是我們要談到的渠道生態,都需要進行一次深刻的自我變革。
柳傳志和任正非都説過類似的話:如果我不經常折騰自己,別人就會來折騰我。
時任思科CEO約翰·莫里奇在1990年請來了約翰·錢伯斯加盟。兩位約翰先生一起,對思科大動干戈,招募銷售隊伍,全球擴張渠道;更有深遠影響的是,制定了公司併購整合戰略,以強化在研發投入和產品組合方面的不足。
1994年,公司營收達到10億美元。
1995年,錢伯斯被任命為CEO。自此,在錢總的帶領下,思科開啓了一個新的時代。
# 叁
渠道初長成
錢伯斯認為,用户是思科公司文化和業務方式的核心,不僅是為了讓用户高興,更重要的,正是用户的信任使公司始終領先於市場的變化。
自那時起,公司就投入巨資,僱傭第三方專業公司,每天評測客户滿意度,甚至將員工薪水與其掛鈎。
得益於市場的迅猛增長、思科的強勢品牌、對用户無微不至的關懷,在1990年開始的黃金10年裏,公司亦踏上了直銷向渠道業務的轉型之路。
如同大多數發展到這一階段的企業一樣,思科實施渠道戰略的時機已經渾然天成:
快速擴張的戰略企圖,已經導致繼續擴大自己直銷團隊的邊際收益,持續下降;低成本的分銷渠道,成為必然之選
路由和交換技術日趨成熟,用户教育程度提升,產品形態越來越適應分銷模式;也就是説,最核心的渠道元素,已經就緒
互聯網基礎架構對複雜集成技術的要求,思科憑一己之力,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客户需要更多的軟
硬件集成商(VAR),來交付綜合的解決方案
經過幾年的發展,思科形成了比較穩定的渠道框架:
憑藉其激進的收購和渠道擴張戰略,思科在 2000年時,市值超過5000 億美元,營收也達到180 億美元,在全球擁有近 6,000 家認證的 VAR。
彼時,這180億的收入裏,渠道的貢獻,已經超過85%。
看起來,一切都是那麼完美。
# 肆
第一次變形
然而,正如本文開頭描述的,互聯網的泡沫,它還是破了。
思科引以為傲的渠道戰略,也受到了挑戰。市場的萎縮,導致一個很小的項目,都會有大量的渠道參與競爭;電信運營商也開始傾銷他們的庫存設備。
客户們也很快意識到廠商處在危機關頭,因此毫不掩飾地利用這種情形來降低成本。渠道間殘酷的價格競爭,就像火山噴發的前兆,四處冒泡,此起彼伏。
憑藉價格優勢,思科一些較大的合作伙伴形成了贏家通吃的局面。在全球認證代理商中,其中最大的10家佔到了公司業務的30%還要多。
這一切的根源,在於當時思科的渠道政策中,項目價格折扣僅以數量、金額為基數。
給購買大量產品的渠道提供較大折扣是零售和分銷過程中的老傳統,它符合經濟學規律,這樣做也實用、有效且直觀。
但針對B2B的企業級市場,這到底是一種有效的業務策略,還是隻是一個過時無用的舊慣例呢?
這促使公司在2001年3月開始重新考慮基於數量的折扣政策。棄用這種延用了近10年的模式,引起了極大爭議,因為這意味着要求思科的一些最大合作伙伴接受不同的條款。這也從根本上改變了公司的遊戲規則。
公司也開始重新思考什麼是“最佳合作伙伴”,以及是什麼讓這些公司與眾不同。最終的結論是:數量並非為合作伙伴劃分等級的正確標準,價值才是!
讓我們看看那時思科都做了什麼吧:
提⾼了認證要求,將⾦牌、銀牌和PR⾼級認證的數量從6,000 家減少到 3,000 。同時,將電信運營商從渠道成員劃歸為行業用户
更改了金牌、銀牌和PR高級認證代理商的折扣政策。所有折扣將基於滿⾜“認證”和“專業化”要求,不會與銷量直接掛鈎
鼓勵並加強與合作伙伴的價值合作,在特定的項目進程中,根據思科銷售與合作伙伴的資源優勢分工,確保從早期階段共同進⼊銷售週期
關於這第三點,好吧,我承認,在《》中的兩幅圖表,就是用了思科為例。
讓我們看看變形前後的對比:
值得一提的是,思科要求金銀牌使⽤一套與其相同的流程來衡量客户滿意度。滿意度低於一定分數線的,則由負責該合作伙伴的渠道經理,與其共同制定為期6個月的整改計劃。
到了2004年,思科合作伙伴運營資本回報增長了300%,投資回報增長了50%,平均客户滿意度則由4分上升到4.5分(5分制)。
不再要求銷售量指標的考核,讓思科的渠道結構在整個產業中獨一無二。也為後來者樹立了標杆,包括國內的後起之秀。
增值渠道,這個在我們看來再自然不過的概念,當初竟也是經歷瞭如此的波折。
# 伍
二次革命
自2001年的渠道戰略蜕變,至今已經過20年的發展。其間,技術領域發生了諸多變化,思科的渠道政策也在不斷調整,順應市場。
業務領域和產品多樣化的後果之一,就是渠道變得越來越複雜。至2020年初,思科合作伙伴計劃的分類已經多達12個,這無疑增加了渠道管理和交易的複雜性。
簡化,已經刻不容緩。
終於,2020年10月,思科進行了史上第二次重大渠道戰略調整。
這次改革,從兩個方面進行:
1. 傳統渠道架構:
基於上述金字塔型的合作伙伴結構,進行簡化。將所有合作伙伴劃分為四大類:集成商、託管服務提供商、開發者和諮詢顧問;從級別上,也最終定格為三個層級:金牌,高級認證,和優選:
2. 新興渠道架構:
轉型和擴張,向來是充滿野心的企業的夢想。
思科希望開拓渠道“新思路”,與合作伙伴共同建立“一切皆服務”(as-a-service)的生態體系,幫助客户實現互聯、安全、自動化的數字化轉型。
在這種“新思路”合作模式下,新興渠道結構則分為:託管服務提供商、電信運營服務商、OEM解決方案合作商和雲服務商;層級仍然延用第1類傳統架構的劃分:
上述兩類業務,在產品交付形態方面,有着明顯的差別:
傳統渠道依然是轉賣思科的產品和服務。
新興渠道提供給最終用户的,已經不再是思科的產品和服務本身,而是用思科技術、產品和服務重新打造出來的新服務。模式也將轉變成為訂閲,並且鼓勵合作伙伴整合自己的應用與解決方案。
未來可期。也許終有一天,傳統的模式逐漸消失,“新興“亦不再”新“,而成為主流。
# 陸
結語
喧喧鬧鬧,總有退卻的時候;永恆的,只有變化。
冰心説過: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思科雖已走過了路由、交換市場的蓬勃青春;但是,其所建立的渠道價值模型,仍然被傳承着、發揚着。
進入雲計算時代,是否有她猶存的綽約風姿?
祝福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