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選址和機器學習能擦出什麼火花?

編輯導讀:想開一個賺錢多的便利店,選址很重要!那麼,應該如何確認開店的位置呢?本文從機器學習的角度,分析便利店應該怎麼選址,希望對你有幫助。

便利店選址和機器學習能擦出什麼火花?

蘿蔔同學最近做了一個夢,話説自己開了家便利店,賺了好多錢,然後抱着一堆錢笑醒了,然鵝,發現是個夢。

第二天,見了煎蛋,就對他説,我想開個便利店,你説我要怎麼做呢?煎蛋頓時來勁了,發揮自己的專長,巴拉巴拉説了一大堆專業建議。

蘿蔔一臉黑線,請説人話,我先做啥呢?煎蛋説,那當然是先選址啊。煎蛋接着説,那我給你講講選址要考慮的事情。

借煎蛋的話題我們來説説選址的事。

如果你和蘿蔔同學有同樣的想法,想開家便利店,如何才能選擇一個好的物業呢?

在這兒我借之前的一個項目經歷,來分享下開店背後的業務邏輯和決策,以及如何通過數據,算法來做出合理的決策和解釋。

一、業務背後的事

L公司,開店多年,積累了一筆鉅款,發現了開便利店是個新機會,就打算投資迅速擴張,希望通過多年開店經驗的積累,快速搶佔市場。但是,在開荒的過程中發現個問題,用之前的開店流程,效率太低,沒法達到預定目標,能不能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來輔助選址,提升選址效率呢?

下面我們來做下分析。

首先我們先簡單解釋下便利店背後的商業邏輯。

便利店的核心在便利,就是要離用户近,不管是開在社區也好、辦公CBD區,還是大客流如高鐵、機場等地區,位置一定離人流足夠近,讓用户方便看到你,甚至看到你賣的部分東西,來觸發他的購買慾望,提升進店消費概率。

除了位置外,賣的商品也一定是高頻消費,比如零食、早餐、口香糖等,不能賣空調、冰箱。由於快消品的淨利低,經營成本固定,想要獲利,就需要足夠的人流來消費,提升銷售額,那麼位置對於便利店就顯得更尤為重要了。如果不考慮其它因素,單從位置便利和銷售額的相關性上分析,位置便利性和銷售的相關係數的總體分佈會0.7-0.9。基於這樣的邏輯,我們再來看選址這件事。

二、傳統的選址

傳統選址主要從哪些維度來評估便利呢?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核心的維度。

  • 位置屬性:所選物業位置屬性,是社區、CBD,還是商圈,所在圈子的成熟度如何、距離市中心的距離等。
  • 客流:所選物業周邊3公里範圍內的客流量及畫像。
  • POI:也叫聚客點,所選物業周邊3公里範圍內的大客流店,如餐館、大型商超、醫院、學校、交通樞紐等。
  • 物業概況:所選物業的基礎信息、可到達性、輻射用户數、競對店等。如物業面積、層高、店招高度、門寬、門前遮擋物、門前階數、到主幹道的距離、到公交的距離等。

以上維度通過所選物業內外兩部分因素來評估便利性,考慮的維度已經比較全面了,但是在評估時,主要通過打分卡的形式,進行打分評估,相對比較分散,沒法和銷售額做關聯分析。在決策時,決策團隊只能靠着主觀意義上的打分,來做出解釋性不強的決定。

還有個問題,那就是在數據收集時,所有的數據收集都是要通過人為收集,收集效率低,精準度不高、而且收集成本還比較高。這些都是傳統選址方法上存在的問題,也是比較難解決的。那通過AI怎麼選址,可以完全解決傳統存在的問題嘛?

三、智能選址

答案是不能,AI不是萬能的,機器學習是基於數據基礎上的統計分析和預測。如果沒有數據,那AI就是空談。所以先要從數據入手,看看哪些是可以獲取的,哪些是沒法獲取但可以通過人為收集的,然後再評估哪些問題可以通過AI解決,怎麼解決。

具體數據分析和獲取的途徑此略過。最終的結論是,圍繞銷量的客流量、畫像、行為、POI、競對等數據可以通過歷史沉澱和外部合作可以獲得,而所選物業的基本概況這些信息,需要通過人工進行收集。

基於這樣的分析,AI可以在選址上解決一大部分問題,剩下的小部分問題需要靠人主觀經驗去解決。那具體如何去分配,我們下面分析下基於量化模型和專家卡模型的解決方案,是如何協同解決問題的。

四、量化模型

希望通過量化模型,圍繞銷售額為目標變量建立與客流量、客流畫像、競品數、POI、物業面積、訂單建立數據模型,來解釋這些因素間的關聯關係。

下面重點説一下樣本選擇、特徵工程、模型構建上的一些事情,描述下量化模型搭建的過程。

樣本選擇:我們抽取了運營一年的便利店作為樣本,過濾掉日均銷售額低於1000的樣本,圍繞此樣本來構建數據集。為什麼會選擇1000,因為這個對於業務來講,是基本的門檻,是經過綜合評估後,日銷達到這個指標才能有可能繼續運營下去。

特徵工程:對每個維度進行分類、分段、時間滑窗等方式做衍生變量,來尋找更貼近業務目標的特徵。

比如對於客流量,我們分析了日均人流、工作人口、常駐人口、7:00-9:00人流、12:00-14:00人流,6:00-8:00人流,停留小於30分鐘人流、停留30-60分鐘人流、停留1小時以後人流、進店人流等;同樣其它維度的數據也做了衍生,並進行綜合分析,最終確定了100多個特徵,構建了模型。

模型構建:最終構建的模型是預測模型和分類模型結合的綜合評估模型,主要是考慮到,對於業務方來講,如果我們輸出一個銷量預測,比如日銷、月銷、年銷在決策上給的建議有限,選址團隊最終想要的是決定性意見,就是適不適合開店。

那麼標準是什麼呢,就是給出不同類型的店日坪效,通過坪效標準來作為輔助決策的依據。

所以在預測模型基礎上結合坪效構建了分類模型,通過兩個模型的融合,最終輸出可解釋的選址建議:推薦選擇 ;建議選擇 ;慎重選擇。

五、專家卡模型

希望通過專家卡模型,結合之前選址評估時用到的維度,通過人工經驗,給出所選物業主觀打分。下面就抽樣、指標設計、分值設計上來簡單説下模型的搭建。

樣本選擇:使用量化模型經過規則加工過濾後的便利店做為樣本,並抽取開店決策時各維度的統計數據,完成樣本數據整合。

指標設計:由業務對樣本的維度、指標、枚舉值進行細化梳理,彙總出專家卡評估模型。比如對於基礎信息維度的指標,通過細化為:使用面積;店招高度;實際門寬;門前遮擋物;看到店招距離;內部結構等。然後再對使用面積進行指標細化,如100㎡,90-100㎡ ,小於90㎡等。目的就是通過逐步拆解,將一個複雜的維度拆分到不能拆分的程度,使解釋性更強。

權重及分值:通過模型對各維度的數據相關性及權重計算。比如對於所選物業性質,如果是社區的話,那麼我們計算出的權重係數是:入住率85%:0.85;60-85%:0.67;30%-60% :0.58。通過各細項的打分,獲得一個總體分數再乘權重系統,獲得這個物業最終的分值。

六、初期協同,最終融合

這裏提到兩個模型,那最終是不是還需要決策人員自己去綜合評估呢?一開始是這樣的,後面其實我們會考慮把專家卡模型和量化模型做融合,最終輸出一個綜合性的評分意見給到業務方,這樣更方便選擇決策了。具體怎麼融合,需要結合業務綜合考慮,是需要逐步探索的,但一定是值得去做實驗研究的。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機器學習帶給選址業務上的幫助是什麼?

首先,從效率上,縮短了信息從收集、分析、決策的過程,傳統的做法可能需要一週的時間,而使用機器學習後,最多需要一天。

其次,從可解釋性上,為選址提供了更精準的數據解釋。比如模型的分類準確率達到85.3%時,那其實代表對於未來85.3%的備選物業,我能夠提供精準的數據關聯關係解釋,並且模型給出的結果是符合業務對於坪效、銷售額預期的。那需要承擔的風險是多少呢?就是1-85.3%,而對於傳統的模式下,這種風險和成功預期是沒辦法做到精準解釋的。

再次,可解釋,可衡量,那就代表了另一件事,就是提升。通過解釋性讓我們知道可以通過數據沉澱,模型沉澱,逐步提高我們的預期,降低我們承擔的風險。而傳統的做法,這種積累會沉澱到某一個人身上,人會流動,會帶來不穩定的風險,可能是會增加企業的風險。

綜上,機器學習能夠帶給選址團隊的價值不僅是在效率上的提升,還能提供精準的決策解釋依據,降低選址風險。

如果你想開個賺錢的便利店,可以考慮選址相關的AI產品,而不用自己在開店前,先把自己變成半個選址專家,最後還選到了一個自己心裏都沒譜的物業,在還沒開始賺錢就已經把自己搞到精闢力盡。試試新的思路,説不定能幫你賺個盆忙缽滿呢!

本文由 @ 不瘋魔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15 字。

轉載請註明: 便利店選址和機器學習能擦出什麼火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