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勃潺】3月16日,北京青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青雲科技”)正式上市,股票代碼為688316,開盤價為76元,相比發行價63.7元漲19.3%。
青雲科技的成功上市,也為雲計算賽道的玩家提供了新的“標的”。青雲科技董事長兼CEO黃允松在談到此次上市時表示:“在高度分散的科技模式裏,我們也能創造商業價值。”
選擇混合雲:基本邏輯是解決客户問題
成立於2012年的青雲科技,是一家第三方中立雲計算廠商,也是全球最早佈局混合雲的廠商之一。公司以軟件定義為核心,致力於為企業用户提供自主創新、中立可靠、性能卓越、靈活開放的雲計算產品與服務。
青雲科技成立之初,黃允松便將青雲的業務重點釘在了滿足客户需求上,也因此,對於青雲來説,公有云、私有云還是混合雲並不是一個選擇性問題,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客户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規模化實踐才是最佳的驗證之道。因此,從公有云、私有云再到混合雲業務的推出,其中的根本邏輯在於:解決客户的問題。
2012年,中國雲計算市場還處於朦朧起步期。阿里雲、騰訊在進行業務摸索,青雲、優刻得等一批初創企業相繼成立。2013年起,亞馬遜AWS和微軟Azure相繼進入中國市場,中國雲計算行業開始升温。但眾多雲計算廠商面臨着眾多問題:市場不成熟、沒有成熟的商業模式、沒有可參照的成功樣本、競爭激烈難以盈利…….
彼時,做私有云還是公有云也成為眾多雲計算廠商的不同發展路徑。然而,隨着企業上雲實踐的進一步深化,大多數企業想要的是兼顧穩態業務與敏態業務,在安全合規和整體TCO(總擁有成本)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這就誕生了兼具公有云和私有云優勢的混合雲。
對於一直致力於解決客户的問題,甚至是先於客户發現問題的青雲科技,佈局混合雲業務也就“勢在必行”。
事實上,混合雲的實現有比較高的技術壁壘。它需要系統化的架構設計,以及工程化的交付方案,用户在公有云和私有云上的使用體驗與管理機制應當一致。要實現這種公私一致,雲計算公司就要提供相同的API、相同的功能組件、相同的工具與應用環境,從而保證應用一次性開發,無差別部署,以及應用調度策略的一次性配置。
好在,青雲科技的統一架構在混合雲方面具有天然優勢。在青雲看來,真正的混合雲,必須要像一朵雲那樣,擁有一致的架構和體驗,而這絕對不是“集成拼裝”可以實現的。
早在2014年時,青雲科技就確定了公、私一致架構的技術體驗,為混合雲業務打下天然的技術基礎。而當時,在雲計算巨頭裏,也只有微軟發佈了混合雲戰略。同時,這也與此前上市的優刻得和金山雲在業務層面產生了顯著差異。
青雲科技堅持核心代碼自主研發,是國內少數能夠實現雲計算平台直接完全國產化替代的廠商,在雲平台的核心架構設計上同時實現了“無限擴展”(5000+節點)和“最小規模交付”(3節點)能力,支持任意規模、任意組合(公有云、私有云、託管雲)的混合雲。
同時,青雲混合雲的交付方式也很自由,以軟件和服務的交付方式各種組件,對新建平台沒有硬件限定,對既有硬件又提供利舊方案,可以大幅降低用户成本。
黃允松表示:“公有云、私有云都無所謂,在我們這隻有混合雲,公有云還是私有云,取決於客户想要什麼。客户擁有的是以服務形式所擁有的硬件,而不再是以硬件形式所擁有的硬件。”
目前,青雲科技的客户既包括傳統企業,也包括互聯網新興企業,行業覆蓋:銀行、保險、能源、交通、製造、公共事業、教育和醫療等。
投資:看的是未來價值
自2012年成立之初,獲得來自藍馳創投的200萬美元A輪融資後,青雲科技共完成四輪融資。最近一次是2017年6月,完成D輪融資,獲得資金10.8億元。投資方為招商證券國際、招商致遠資本、陽光融匯資本等。
隨後,坊間便不斷傳出青雲計劃上市的消息。相對於外界的紛繁猜測,青雲科技內部則對此十分淡定。直到2020年4月,青雲科技正式提交招股書,擬在科創板掛牌上市,中金公司擔任保薦人兼主承銷商。
招股書顯示,根據未經審計的管理層報表數據,2020年青雲科技實現營業收入4.2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3.91%;實現淨利-1.6億元,較上年虧損收窄14.45%;扣除非經營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淨利潤-1.3億元,相較於去年收窄5.88%。
從歷史財報數據來看,2017年至2019年,青雲的營收分別為2.39億元、2.81億元和3.76億元,對應虧損淨額分別9647萬元、1.49億元、1.9億元。
持續虧損成為了青雲上市前的焦點,也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對於虧損這一問題,黃允松則十分坦然:“青雲雖然是個虧損企業,並且從事的是基礎層科技研究,一點都不搞消費者互聯網,但如今也能夠成功登陸A股市場。所以,每個人都看到了自己職業發展的希望。”
而如果深挖,青雲的虧損來源只有一個,就是公有云業務,即招股書上的“雲服務”。反過來,青雲科技在銀行、保險、能源、交通等行業上的雲解決方案的銷售收入,增速非常高,年增長率可達50%及以上。黃允松認為,按照這個增速再往前跑個兩年的時間,“基本上所有的問題都消失了。”
而對於投資人來説,相對於目前的盈利狀況,則更加看重企業未來所提供的價值和創造的價值,即企業的潛在增長價值才是投資者是否“押注”的關鍵判斷因素。
從混合雲市場的發展前景來看,混合雲市場仍處於成長初期,市場集中度相對較低;同時,真正的混合雲擁有一致的體驗和架構,不是多雲的簡單集成拼裝,極其考驗技術,這也給青雲提供了引領產業浪潮、享受雲計算發展紅利的機會。
青雲的上市,對於科技企業尤其是相關的雲計算廠商來説,是一個重大利好,而對於投資人來説,則是看到了更多的投資空間。
黃允松認為:“青雲科技的上市是一種正向的促進。”“現在A股市場上面,像青雲這樣的科技公司沒有,我們是第一個去申請列牌的,我有足夠的信心,三年之後像我們這樣的公司,A股市場上面滬深兩市到處都是,我有很強的信心。我覺得這一步走出去,對整個行業的推動,示範效應是巨大的。”
“市場要變,所以我有足夠的信心能夠回報,而且是以正確的二級市場的邏輯來回報他們,我對此高度有信心。”黃允松強調。
做創新者:堅持自研
多數雲計算廠商下游客户主要是互聯網領域,而青雲科技在對產品性能要求高的銀行、保險、交運、能源、政務等行業率先取得顯著優勢,已實現眾多標誌性項目商業落地。基於金融等行業用户的高粘性,青雲的雲產品留存率隨着產品不斷成熟優化而逐步提升,2017-2019年及2020年1-6月,公司雲產品留存率分別為19.32%、30.38%、38.37%及57.41%。
產品備受歡迎的背後,是公司始終將自主創新作為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推動力,大力投入研發。這一點,從招股書上也有所體現。
根據招股書顯示,2017至2020年6月,青雲科技的研發費用分別為3067.萬元、6426萬元、6954萬元以及3653萬元,佔營業收入的比例為12.82%、22.81%、18.45%及25.34%。
青雲科技從成立起就堅持走自主創新、國產化的道路,是國內少數能夠實現雲計算平台直接完全國產化替代的廠商。由於長期堅持完全自主研發,青雲技術優勢顯著,其中QingCloud私有云平台和青立方超融合,已經能夠直接替代國外VMware、Azure Stack等產品,並在多個行業的頭部企業中得以應用;RadonDB分佈式關係型數據庫完全能夠替代Oracle等傳統數據庫,實現在數據庫層面的自主創新
公司完全自主設計雲計算平台產品架構,自主編寫全部核心代碼,並逐步拓寬國產化兼容認證,與中科可控、鯤鵬、麒麟、寒武紀等業界夥伴達成兼容互認,協力構建國產化產業生態。
去年7月,青雲QingCloud更是依託全維雲平台,推出了超級混合雲解決方案,將混合雲架構從狹義拓展至廣域。隨着雲網邊端一體化的拓展,配合早已全面覆蓋的公私混託一體化交付能力,青雲QingCloud具備了全維度滿足用户對不同業務場景的雲計算需求。
根據中國ICT研究諮詢機構計世資訊發佈的《國產雲操作系統白皮書》顯示,青雲QingCloud作為國內擁有領先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級雲服務商,憑藉完全自研的雲計算平台,躋身重點廠商競爭力矩陣。
而從青雲科技的三位創始人來看,都是地地道道的碼農出身,偏好“寫代碼”。也是這樣的特質,讓青雲的“基因”中本身帶有“技術”屬性:寫代碼搞技術才是企業根本。
黃允松表示:“我們對整個社會向下一代基礎設施的轉型,很有信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首先要扮演好創新者,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矢志不渝的不斷投入資金的原因,因為我們要投入創新。”
作為一家科技公司,技術能力是企業長期發展的根本保障。有了出色的自研能力,才能夠推出高品質的產品和解決方案,才能滿足客户所需,才能提升自身的存在價值,才能夯實青雲的未來發展道路。青雲科技CTO甘泉表示:“青雲跟很多借鑑開源技術的雲廠商不同,我們的產品,每一行代碼都是我們自己開發的,這是非常難的事情。所以我們能在技術水平上,是可以趕超巨頭的,這些就是客户喜歡我們的主要原因。”
募集資金:投向三大項目
青雲科技本次科創板IPO募集資金約11.88億元,主要投向“雲計算產品升級項目”(7.34億元)、“全域雲技術研發項目”(1.41億元)、“雲網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1.64億元),並補充流動資金。
三個項目中,投資額最高的是雲計算產品升級項目,該項目是公司加強“雲”相關核心能力的重要步驟,擬在公司現有云計算產品和營銷網絡的基礎上,對公司產品和渠道進行全面升級。公司技術實力強勁,但是生態體系建設和渠道掌控力有待加強,項目實施後公司現有的雲計算產品進行全面更新迭代,能夠更好的滿足客户需求;同時,拓寬銷售渠道,開發新的市場區域,為“雲”相關產品市場規模的進一步成長打開空間。
全域雲技術研發項目是公司實現全域互聯,構築“端”和“邊”相關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項目計劃研發EdgeWize邊緣計算平台,將雲計算能力下沉到終端設備,構建覆蓋海量場景的“端”計算能力;另一方面,項目計劃研發QingCloud IoT物聯網平台,對眾多邊緣節點進行統一管控,對設備數據進行收集、處理、分析和操作並構建IoT應用程序,從而形成“邊”相關能力。
黃允松介紹,目前,青雲科技的總部在北京,但對於數字化迅速發展的其他一二線城市來説,青雲需要進行快速的業務覆蓋,因此,青雲考慮在更多的城市設立辦事處等商業組織機構。“我們商業組織要下沉,現在太集中。”
在創新方面,青雲科技雖然天然帶有“技術基因”,但在商業領域是“短板”。因此,青雲已經在內部進行了相應改革,未來將設立研究院,研究商業的價值、行業的架構。這也將幫助青雲在商業運營層面,獲得發展的推動力。
在開放層面,青雲的所有產品將向基金會和全球開放,黃允松強調:“我們要走層次結構清晰的架構,連接與創新產業鏈,為更多的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提供基礎的技術和平台,這將一直是我們的目標。”
而從中長期的發展來看,青雲的重心還是放在了技術產品上。在雲原生方面,要做完整個Cloud Native端到端的產品體驗,其次,堅持去中心化、分散化,最大程度保護用户的價值,進而推動社會接近於零成本的創新迭代。此外,推動AIoT即物聯網及邊緣平台的發展,在青雲看來,未來的景象應該是所有人的網絡都是互聯互通的,不再存在省界之別,不再存在運營商之別。
混合雲:市場中的重要一極
根據調研機構Mordor Intelligence的預測,2025年全球混合雲基礎設施市場價值達到1280.1億美元。據IDC預測,混合雲在雲計算市場份額的佔比將達到67%。Gartner預測2020年採用混合雲的企業佔比會達到90%。MarketsandMarkets預測表明到2021年混合雲的複合增長率將達到22.5%。
在全球幾大調研機構看來,在未來,混合雲具有極大的市場增長空間。而全球雲計算巨頭已經開始加快佈局混合雲業務。2019年,IBM正式完成對紅帽的收購,這也是這是IBM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收購,收購完成後紅帽將併入IBM混合雲部門。而AWS自2018年推出私有云產品Outposts後也在佈局混合雲市場,打造混合雲解決方案。微軟也推出了AzureStack,這也是其融合了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混合雲”領域的關鍵產品。
如果單從國內市場來看,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企業採用混合雲的比例僅為9.8%,預計在未來幾年,混合雲市場將快速擴張,成為雲計算的重要的一極。
十四五規劃提出,實施“上雲用數賦智”行動,推動數據賦能全產業鏈協同轉型。其中,雲計算作為數字經濟重點產業,將加快雲操作系統迭代升級,推動超大規模分佈式存儲、彈性計算、數據虛擬隔離等技術創新,提高雲安全水平。以混合云為重點培育行業解決方案、系統集成、運維管理等雲服務產業。在數字化轉型、產業升級等大背景下,混合雲的需求將迅速增加。這對於青雲科技來説,無疑是利好的外部環境因素。
雲計算是面向未來底層基礎設施創新的行業,也是難而正確的事情,重資金、重投入、高門檻,對人才、技術、商業回報都極具考驗。對於雲計算企業青雲來説,則是要做正確的事情。“我們要懂得放棄,只有懂得放棄的人才有可能更快速的走向正確的成功。”在黃允松看來:“科技的本質是為了讓人類社會變得高度美好,同時運行成本超級低。科技的目的是需要去解決社會的問題。科技塑造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