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會偏愛那些能夠看到問題本質並且去積極解決它的人!
為什麼很多人創業註定做不成大事?並不是因為這些人不努力,商業嗅覺不靈敏,而是他們只看到了問題的表面,並沒有深入思考,我們到底要解決什麼實際問題,為社會創造什麼價值?
那麼問題來了,大家認為創業應該是概念先行還是問題驅動呢?
這是一個比較簡單的考驗大家認知的問題。我們不否認以上兩種做法的創業者中都有成功的,我們主要談論的是成功率的問題,以及投資人喜好的問題。
要想回答好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先知道什麼是“概念先行”,什麼是“問題驅動”?
概念先行是指最近有什麼新概念出現,那就先扎進去做,總之都是一些熱門的概念,比如:知識付費、新能源車、Chat GPT等。他們認為事情要先行動起來,執行力才是第一生產力。
問題驅動則是不會刻意去追熱點,而是靜下心來解決消費者遇到的問題。我們通過不斷解決問題,來使得公司成長。
通過對兩種概念的理解,大家心中應該有答案了吧?
概念先行是一種非常聰明的走捷徑的方法,但是很多創業者是為了追熱點而去做。他們雖然追到了熱點,但是不知道要做什麼,他們心裏也知道這個問題,但是他們不管這些。只要先把樣子做足,就開始到處拉融資了,忽悠着投資人來投。如果這些人人脈很廣,而且擁有一套説服投資人的説辭,真的也容易拿到融資。只不過結果就是這個項目失敗了,再去換下一個項目,然後再去拉融資,就這麼一直玩下去。
還有一些人忽悠不到投資人,但是他們會造勢,能吸引來一定的關注,那麼就會賣課或者賣加盟,直接收割一波韭菜。
問題驅動是一種比較傳統的創業方式,先發現用户需求,再去解決這個需求。然後再去融資,擴大規模,實現上市。這種方式看似傳統,但是它是在不斷解決用户的需求的,也是有底層邏輯支撐的,事業就相對容易越做越大。
不知道大家身邊有沒有這樣兩種人,第一種人就是專門搞項目的人,什麼項目流行,什麼項目熱,他就去搞什麼。這麼多年來賺過不少錢,也虧過不少錢,反正現在手裏沒有多少錢。第二種人是看似很低調,一直在做一件不起眼的生意,但是他買了豪車,買了豪宅。
以上的這兩種人,我都經常遇到,這也讓我不免反思,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這主要還是由人的思考機制決定的,很多人不願意深入思考問題,因為很難,會頭疼。他們更願意吃體力上的苦。更何況身邊有人通過這種方法賺到了大錢,這種賺錢效應刺激着他們沒有時間來思考自己做的事情市場空間有多大,自己有什麼優勢,行業是否可持續等問題。
還有一些人知道“跟隨別人只會讓自己變得普通”,想要與眾不同,就要選擇走不同的路,只要認定這條路有價值,那麼就要忍受孤獨,忍受別人的眼光,堅定地走下去。
很明顯,概念驅動的創業者可能能拿到投資機構的投資,但是他們通常很難做成功。他們首先要做的選擇就是做這個概念的哪個細分領域。而一個新概念的細分領域往往是沒有經過市場驗證的,很有可能是創業者在自嗨而已,因此,失敗概率很高。
問題驅動的創業者不用擔心那麼多,只需要思考什麼是用户的真需求,並且去解決它。
創業者該怎麼區分真需求和偽需求呢?
主要有三個判斷標準:用户付費意願是否強烈、問題是否普遍、需求是否高頻。
判斷一個需求的最直接測試方式就是用户是否願意付費,如果用户都是想要“白嫖”,那麼你就要小心了,你可能解決的不是用户的真需求。當然,如果你想要通過免費的方式吸引用户,通過廣告等其他方式賺錢,那就要另説了。
如果有一部分用户願意付費,但是這個羣體很小,這也是不太可行的,因為天花板太低了,而且消費者可能很分散,服務起來成本可能會比較高。
如果用户願意付費,而且問題比較普遍,那麼就很不錯了,你就已經成功了一大半。但是你所處的行業解決一個問題就可以讓客户10年之內不找你,這也不是好現象,我們會損失很多回頭客。如果再加上高頻這個特點,那就完美了。只要你能順利找到投資機構,並且組建成一個實力差不多的團隊,就有可能拿到融資。
創業路上,希望各位創業者不要因為概念而迷失了自己,如果我們都能腳踏實地,解決用户真正的需求,我們可能成功的速度比較慢,但是成功早晚屬於我們。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用顛覆式創新與新商業模式融合,全世界都是你的舞台!
在新商業的世界裏,沒有被淘汰的行業,只有被顛覆出局的企業,現在所有的商業競爭都會聚焦在“顛覆與重構”上。
一家公司或者一位老闆,如果顛覆與重構能力短缺,註定會提前敗下陣來。
請記住:沒有創新力,哪有想象力;沒有想象力,何來競爭力;要想破局突圍,必須顛覆原有商業模式,重構新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