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丁文婷 7月16日,融信服務和康橋悦生活兩家物業服務企業一同在港交所掛牌上市。從7月初開始到16日,短短半個月時間已有中駿商管、朗詩綠色生活、領悦服務、德信服務等6家物企陸續赴港上市,至此,在港上市物業企業達到48家,與2020年同期的24家相比,數量翻倍。
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年來,港股新增的上市物企數量不斷跳漲。從2018年的6家上升到2019年的9家,再到2020年的18家。而截至7月中旬,今年已有10家物企上市、超過20家物企交表。
上市熱潮
爭先恐後的上市潮背後,是一大批小型物企要抓住資本市場門檻抬升前的最後窗口期。
今年5月20日,港交所對上市門檻作出調整,將主板上市的年度溢利門檻上調了60%,要求最後一個財政年度的股東應占盈利不低於3500萬港元,三年累計盈利不低於8000萬港元,該標準將於2022年1月1日起生效。
這也使得今年成為達不到新規盈利要求的小物企最後的窗口期。嘉和家業物業服務研究院院長唐卓告訴經濟觀察報,因為物業企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不是資金密集型,要瞬間漲60%的利潤非常難。“上調盈利規定一定會對明年物企上市起到很大的暫緩作用。”他解釋,20多家物企扎堆在今年交表,就是要趕在新規之前上市。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7月前也成為物企上市遞表的高峯期。5月,4家物企向港交所遞表,6月,8家物企遞表;上半年,24家物業企業遞交上市申請,超過2020全年上市物企數量。
唐卓認為,2021年7月1日之前是企業交表的黃金窗口期,若錯過,物企或許只能尋求在GEM(香港創業板)的IPO,甚至推遲或無法上市。
他分析,從以往企業上市的總用時看,交表至上市平均用時在130-150天不等,2021年,新上市物業企業的上市總用時有所延長。2021年7月1日前交表的企業按總用時倒推,有較大可能在2022年1月1日盈利新規前上市。“若在7月1日後交表,新交表企業要補充更新企業6月30日之前的數據,也就是2021年前半年的數據,會進一步拉長上市週期”。
除了受到新規影響,中小企業上市難度不斷加大也是促使它們趕場上市的原因。北京睿信諮詢董事總經理、睿觀研究院院長郝炬表示,目前TOP10地產公司中只有萬科和龍湖2家物業企業沒上市,地產公司前30強,2/3已經上了。“從投資人的角度來講,有更好的標的,為什麼要選擇小公司呢?”如果龍湖和萬科這些頭部企業全部完成上市,後面再上的中小型公司,除非有非常獨到的特色,否則越晚上市難度只會越大,估值也會大打折扣。“這在去年市盈率上已經體現出來了。”他説。
根據中指物業研究院數據,6月22日,港股41家物業上市企業平均市值為228.74億港元,截至當日收盤,共有15家物業服務企業總市值超過百億港元;從市盈率來看,港股41家物業上市企業平均市盈率為32.4倍。物業行業在被資本市場看好的同時,今年上市的物業企業市盈率卻在持續走低。
經濟觀察報注意到,在7月前半月上市的6家物業企業中,除了中駿商管的市盈率達到了45.4倍,德信服務、康橋悦生活和融信服務的市盈率均處24-26倍之間,而朗詩綠色生活和領悦服務則僅為16.38倍和15.14倍。
唐卓表示,今年上市的物業企業市盈率明顯回落了。以前物業企業一上市30-40倍的市盈率非常常見,更早的2018年底,永升生活服務的市盈率甚至達到了70倍。而今年上市的企業,基本上在10~20倍之間,這與上市企業的規模有很大關係,去年上市物企在管面積7000萬-8000萬方的比較多,但今年上市的企業平均在管面積是2000萬方,規模下降非常明顯。
分化加劇
物業公司的規模決定了其在資本市場上的地位。根據嘉和家業物業服務研究院數據,截至今年6月24日,6家頭部物企總市值都超過500億港元,其中碧桂園服務超過了2500億港元,華潤也超過了1000億港元。而尾部的10家物企市值均低於20億港元,燁星服務、宋都服務和興業物聯的總市值均不到5億港元,與碧桂園服務市值的差距超過了500倍。
唐卓表示,雖然隨着物企收併購加快和服務內容的挖掘,上市物企整體業績維持較高增速,但頭部企業優勢仍然更為明顯。TOP10物業公司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速由2019年的33%增加到了2020年的41%。而TOP11-40的物業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速則由2019年的49%下降至了2020年的38%。
“頭部物企資金雄厚,加上強勁的地產規模內生和物企市場外拓,能為企業提供強勁造血能力,業績增速超過整體增速,優勢在不斷積聚。而總市值低於100億元的成長型物企的長尾效應日益顯現,收入結構單一、成長性較低的物企,受資本青睞度低。”唐卓説,目前對物業行業來説,分化非常明顯,大家都願意投大一點的企業,因為大一點的企業比較有保障。
除了規模帶來的高增長,郝炬認為,受到資本市場關注的另一個點還在於,企業的增值服務是否能做到比較高的營收佔比。“這很好理解,基礎服務的空間就這麼多,提高物業費又非常難。增值服務可以在在管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增加新的收入,提高每平方米的盈利能力。”他説。
不過,許多增值服務的開展也依賴於規模效應。郝炬進一步表示,比如像碧桂園服務可以拿到汾酒竹葉青的總代,一年可以賣一個多億,佔到汾酒竹葉青2019年銷售額的差不多1/4。“規模上去了,相應的單價也低了,這樣銷售空間會更高一些,否則這塊業務開展也很難。”
越來越難
物企上市的資本潮還在繼續,但物企上市的資本化道路卻越來越窄,小型物企想要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也越來越難。
幾家機構預計,今年上市的物業公司將超過70家,郝炬則認為,這一數量會在80家左右,不排除100家的可能。物業行業上市公司眾多意味着可供資本選擇的公司也很多。“這樣的情況下,中小型公司如果沒有特色,上市的認購額度和估值都會受到影響。”
從實際情況看,相較傳統物企,華潤萬象生活、融創服務、合景悠活等業務模式上創新的物企,較能獲得市場更高的估值。
7月2日,主打商業物業概念的中駿商管收穫45.4倍的市盈率,為2021年截至目前上市的物企中估值最高,首日股價漲幅也達到8.11%。朗詩綠色生活以綠色建築的概念獲得資本市場青睞,首日漲幅達41.51%,而相對來説無太大新意的領悦服務、德信服務、融信服務和康橋悦生活務則在資本市場表現平平,融信服務與康橋悦生活雙雙開盤即破發。截至收盤當日,融信服務微漲0.41%,康橋悦生活的下跌1.09%。
從行業普遍情況看,住宅物業的利潤率最低,商業物業的利潤率相對較高。郝炬表示:“以住宅物業為主的物企,未來增長空間跟這些頭部企業相比肯定有很大差距。”比如,萬科和碧桂園一年交付的面積可能在4000萬-5000萬方,5年下來營收就是2億-2.5億元,而中小型物業公司到現在為止加總在管面積也就3000萬方。“總規模還不如人家1年增加的量。從投資人的角度來講,為什麼要買你呢?”
在唐卓看來,對現在上市的物企來説,要找到自己的特色也越來越難。“在資本市場的故事中,之前幾年,細分業態、規模、願景、運營模式都講過了,幾乎沒辦法不重複。所以,現在上市的物企重合度就會比較高。資本在對數量越來越多的物企進行選擇時確實比較難,在管面積2500萬方還是2000萬方,好像看起來都差不多,不知道該怎麼投,所以估值下降是必然的。”唐卓説。